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艺术构思论: 本期对刘勰的艺术构思论研究最多,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较重要的如形象思维问题、艺术构思的特点、《神思》篇为创作论总纲说、“虚静”说、“意象”论、“杼轴献功”说、语言和情志在构思中的作用,以及“神思”论对《文赋》的发展、与黑格尔、柯立芝等人的比较研究,到“神思”论的历史价值和世界地位等,都有较深入的论述。没有艺术构思就没有艺术创作,这是广大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的基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特点,并首次将“神思”作为艺术想象的核心范畴。总体来看,“神思”是一种创作想象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构思美学,包括以“情性”为本的审美情感、以“虚静”为主的审美心胸以及“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意象这一概念在我国古已有之,美学意义上的意象理论在我国也古已有之,而且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源远流长,精深微妙。意象理论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它所提出的“观物取象”,“拟请其形容,象其物宜”,“立象以尽意”等命题,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最早把意象作为一个文艺学和美学概念来使用的人是刘辩。他在论及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时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他所说的“意象”实际上也就是经由艺术想象所构成的内心的审美意象。后来,王昌龄所说的“久用精思,未契意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是一部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古代智慧,从而引发现代新知的著作。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编言范畴的美学意味及其系统;下编言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流变。作者对范畴的研究是全书的精华,他把范畴纳入文艺作品美学、文艺创作美学和文艺欣赏美学三个角度来考察。此书对“味”的研究也具新见,作者对“味”不只停留在审美主、客体的静态考察上,还从动态中揭示出从主体之味到客体之味的物化心理过程,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它与情、意境、风格、表现手法的关系及其不同特点。全书对“悟”“意象”“兴会”“神思”“气”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一、气质·神思·意象“大用外腓,实体内充。”没有作为审美素养和艺术构思的内在功夫,就不可能有含英咀华的审美创造和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这对于一切种类的艺术创造来说,都是一个共同规律。不过,就诗歌神韵论说来,源于诗人美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艺术构思的心态,对诗歌创作中神韵的外化作用和规范,就更值得重视了。这正因为,“神韵”恰是如翁方纲所说的,  相似文献   

6.
意象与意象派 最早把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并构成美学概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虽然“意象”作为美学的概念最早被中国人提出,但使“意象“焕发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并成为一种美学原则的却是现代英美诗  相似文献   

7.
张利群 《云梦学刊》2009,30(5):86-9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提出“意象”范畴,并非仅仅作为构思意象来对待,而且是作为艺术形象来对待。从而通过“意象”说论及艺术形象的创造及其理论构成:“拟容取心”的心物交感层面;“神用象通”的形神兼备层面;“言授于意”的言意契合层面,从而创构了“意象”理论体系的完整结构,奠定了艺术形象的哲学、美学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8.
中秋作为一个以“月”为核心意象的节日,在宋词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秋之中、月之中的和谐对称之美;“月”意象的独特审美;“无月之中秋”的审美;“嫦娥”与“桂花”的意象审美.而这些审美特征又带来了特有的表达效果,具有特殊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对《神思》篇内容的理解,长期存在“想象论”、“灵感论”两种看法。本文从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及其心理机制角度对此篇进行分析,指出“想象论”与“灵感论”的偏颇不足,从而引入论述的中心内容及《神思》之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宝石 《学术论坛》2006,(1):160-162
郑燮对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意象的产生,以及审美意象从构思到落实为具体物质形式的各个阶段都有深刻的认识。其“胸无成竹”是对“胸有成竹”的丰富和发展,并在理论上完善了丑石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