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
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关系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银平 《社会科学家》2007,2(1):191-194
俄国民粹主义在苏联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死敌。本文揭示了列宁对待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态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然后再殊途同归的历程。分析了列宁理论和民粹主义理论的关系,从而说明了列宁无法拒绝民粹主义独特的遗产。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他的后期曾多次指出:“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必须利用市场经济调节计划经济,同时又要通过国家计划指导和调节商品流通。这是列宁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产生的必然性改变经济政策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八年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时说过:在要不要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我们还要搬斯大林,而斯大林是搬列宁的。事实上,列宁的这个思想也是总结了俄国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验证,才逐渐明确起来的。他自己就讲过:“这种办法并不是一下子想出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由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必然性来改变我们的经济政策。”这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而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存在”,是列宁哲学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列宁对存在范畴的揭示和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和把握他的哲学唯物论的基本特征。存在客观实在“存在”这一概念,就其是“有”而不是“无”的涵义来讲,各派哲学家们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列宁紧紧地抓住了“存在”概念上的两条哲学路线的对立:“对于唯物主义者说来,‘事实上存在的’是外部世界,而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对于唯心主义者说来,‘事实上存在的’是感觉,而外部世界被宣称为‘感觉的复合’”为了避免同唯心主义的“存在”概念混淆,列宁往往用“客观真实的存在”即“客观实在”来说明或者代替“存在”。  相似文献   

5.
乌拉吉米尔·伊里奇·列宁在一九二三年所写的著名论文“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在列宁主义——苏联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与工人党的丰富的胜利武库中,占有光辉的位置。这是伟大列宁的最后的论文,是党与苏维埃国家的奠基者和领袖的政治遗嘱,它们对於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列宁在著述这些论文时,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已在其发展中走过五年的道路。这几年当中,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苏联人民,胜利地结束了反对  相似文献   

6.
物质的“反映的特性”,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七十多年来,列宁这一科学假说的真理性,不断地得到控制论、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成果的验证,也逐渐从哲学理论上获得阐明。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关注和探索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列宁的这个观点“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伸”。另一种见解,是将“反映的特性”,不加证明地修改为或等同于“反应的特性”。对于第一种意见,笔者另文商榷。这里,仅就第二种见解谈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分歧的焦点在于,怎样理解哲学理论的党性原则?哲学理论本身有没有阶级性或党性?如何正确地贯彻执行哲学的党性原则?弄清这一系列问题,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展开。我想介绍一下列宁有关这些问题的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继而为列宁更加深刻、更加集中阐明的。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他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中提出来的。因为,十九世纪末,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激烈地进行着,而且日益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也突出地表现出来。哲学战线上的斗争贯串于各个方面。哲学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就是当时斗争的突出的问题之一。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斯坦,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反革命的需要,最先发难,攻击马克思主义。他借口实践否定革命理论,主张“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借口哲学的阶级性而否认哲学的科学性,叫嚷“回到康德去”。与此相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一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曾经一再强调指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必须采取“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对苏俄建国后数年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带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这是列宁晚年思想的精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来,报刊上有些文章对列宁关于“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有的认为列宁关于民主的概念不够“全面”;有的认为列宁关于民主的这一观点,在我国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已经带来了“危害”,需要提出“补充”,或给民主另下“定义”;有的认为列宁关于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的观点,并不是给民主下的定义,也算不得列宁对民主的本质认识,而仅仅是列宁为了批判第二国际超阶级的民主观,为了强调民主的阶级性才那样讲的;还有的抱怨传统的民主观总是片面地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以“研究”列宁的名义,对列宁主义进行肆意的歪曲、诬蔑和攻击。这种所谓“学术研究”是资产阶级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严重的思想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列宁哲学思想进行歪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图否定列宁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为此,他们制造了种种谬论,本文在此略加批驳。 一 批判把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起来的谬论。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列宁的哲学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相容的”;Z·A·约尔  相似文献   

11.
把列宁所说“社会主义革命”区分为“政治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列宁有一个政治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李心华教授错误地认识列宁理论的出发点。李心华教授在文章中回避商榷对象的论述过程及使用的材料,不管商榷对象的论述过程正确与否,径直批评其结论,不合学术探讨和争鸣的规则,必然批评无力。其使用的材料即他援引的列宁论断,或者是商榷对象已经引用过的,或者是学术界人人熟知的,或者是同论题无直接联系的;他没有使用自己通过研究列宁文献发现的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新材料,必然论证无力,而且也不能显示他已经对列宁文献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列宁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察机关,对于保证国家干部当好公仆起了很大作用。一监察机关,顾名思义是起监督作用的,列宁建立监察机关,正是为了对国家干部实行监督。列宁非常重视巴黎公社关于防止人民公仆变成主人的创举。他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普选和监督思想,指出“官吏”职务不能由人民直接担任时,他们必须“受人民的特别监督,成为由人民选举,一经人民要求即可撤换的代表。”①并强调“对于  相似文献   

13.
一、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列宁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组织原则,是由俄国的特定国情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决定的,也是列宁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对列宁的时代观应有正确认识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出发,根据对当时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对他所处的时代作过许多论断,诸如“金融资本和垄断资本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或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等等。斯大林在给列宁主义下定义的时候,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方面概括了列宁对时代的论断,是符合列宁的思想的。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它必须引起一系列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一系列革命.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时代的主题.列宁时代观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论断构成  相似文献   

15.
1920年7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一文中,对凯恩斯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凯恩斯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资产者,布尔什维主义的死敌……他把布尔什维主义描绘成畸形的狰狞可怕的东西.”这指出了凯恩斯的阶级本质.但同时列宁又认为,凯恩斯写的《和约造成的经济后果》一书,却提供了“特别有价值的经济材料”.“他作出的结论,比任何共产党人革命家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能引人往目,令人深思.”(参阅《列宁全集》第31卷第191页)列宁于1924年与世长辞,对凯恩斯后来的著作,不能作出评价,但  相似文献   

16.
实行“租让制”是列宁的伟大首创,也是列宁对外开放思想核心内容。作者从实行租让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政策与策略三个方面对列宁“租让制”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今天研究与继承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了一条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即用革命手段取得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的基础上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水平的道路,而俄国的文化滞后成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障碍和列宁思想中的困惑和忧虑,列宁对“文化革命”的思考对于一个后起的,但正以迅速的步伐走向现代化进程、走向“知识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的学说对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在许多著作、书信和指示中,直接地科学地提出并解决了关于统计的许多根本问题。列宁对统计资料十分熟悉和爱好,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十分喜欢统计,而且我素爱进行最精确的计算。”对列宁来说,统计乃是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这个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的。为使统计能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列宁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估计帝国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如何正确借鉴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帝国主义体系并没有出现即将死亡的迹象,相反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一些人中间对列宁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是不是有根据呢。  相似文献   

20.
10月的莫斯科秋风萧瑟。在闻名于世的红场列宁墓前,众多参观者冒着寒风,等候瞻仰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宝的缔造者列宁的遗容。因为很多人担心,也许过不了多久,从这里再也见不到列宁的遗体了。 1989年“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追随者要求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