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瑞坚 《探求》2007,(4):52-54
本文从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作为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务员法的制度创新进行分析,探索其与公务员公共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交易费用视角下,公务员法不仅为公务员公共行政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和委托代理成本,对公务员公平竞争精神、公共利益精神、公共责任精神和创新进取精神的培育产生内在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企业兼并引起公司边界的显著变化。无论是纵向一体化兼并,还是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从公司与市场划分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市场交易的内部化。相对于市场的契约解决,兼并扩大了公司组织活动的方法和范围,减少了市场交易的机会和费用,本质上仍然是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当交易费用被看成是所有决定、制约、影响公司边界因素的价格函数时,交易费用能够完全解释公司与市场的边界划分。不仅如此,交易费用理论还对兼并所引起的反垄断规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一方面,公司边界扩张会受到制度安排的价格约束,产业组织内存理性的边界;另一方面,兼并不仅扩大了公司的边界,市场的边界通常也扩大了,更大市场范围的竞争会抵消或削弱企业兼并所造成的垄断威胁。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已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交易费用与经济效率及突破二元体制,对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娜 《社会工作》2009,(16):41-44
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迫切需要重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是信任、规范和网络。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个体合作,产生共享价值,滋生信任观念。作为社会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公民参与网络和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培育的公共精神也是城市社区存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媛  李梁 《社科纵横》2012,(9):147-149
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角度再度思考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路径进行再思考,既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也是对公共精神培育研究深入探索。在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进行再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经验总结,有助于深化研究,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郭毅 《学习与探索》2005,3(4):178-180
比较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对企业性质理解的不同,必须从经济绩效观差异入手。在两大经济学中,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的改进,意味着不同的绩效意义。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性质观,是用企业制度的存在来修正和完善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传统的,马克思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阐明企业提高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更有利于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7.
彭佳  朱巧玲 《创新》2013,(6):74-78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责问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信贷的不可获得性,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兴的筹资渠道应运而生。文章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工具,比较分析了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和网络借贷两种筹资渠道的交易费用,发现网络技术在借贷市场的应用和发展节约了每笔交易费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借贷市场的总量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8.
公共品供给中的主要交易费用及NGO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品供给中主要存在四种交易费用.近年来非政府组织(NGO)在部分公共品供给领域之所以异军突起,主要是因为较之公共品的政府供给而言,非政府组织供给在节约信息搜寻费用、决策与谈判签约费用、执行与监督费用及非最优合约的福利损失费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刘娜  王红丽 《社科纵横》2010,25(4):87-88,93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美德,是一个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公共空间比较狭窄,公共精神比较缺乏的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将会影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影响公民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形成。构建公民参与网络,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秋涛 《社科纵横》2013,(1):222-223
我国学术界已经对公共精神这一新兴课题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宽层次的思考,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和看法,但总体来看,关于公共精神的研究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在本文中希望通过梳理分析近十年来有关公共精神涵义、特征、现状及培育四个方面的研究探寻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王新生 《求是学刊》2007,34(2):21-27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对于认识消费社会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但消费社会的问题根本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使人类迷失了生活方向的物化的逻辑,其表现便在于文化上的衰败。公共领域及其创生能力的衰败,与科层制的现代组织原则对公共生活日益深入的宰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抵御这种宰制的希望在于建构起一个健康的文化批判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公共理性。它应是一个不同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体系的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超越了生产和交换的直接利益目的的伦理领域,是一个建构公共生活意义的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2.
国内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存在的服务模式单一滞后、服务场域割裂等不足,呼唤了对实务理论的研究创新与推进.本研究通过回溯现有文献,基于弗兰西斯·特纳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特质分析框架,建构论证了延续性复元的理论内涵与应用框架.该框架指出随着疾病病程与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工作者以服务对象的复元需要为本,在医院内日常生活、医院-社...  相似文献   

13.
14.
尽管现代生活基础上的市场主体精神具有一般性特点,但由于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现代化转型而来的市场主体精神也因此具有鲜明的特点,从而深刻影响了民族和区域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和挖掘提炼区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自觉进行区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培育市场主体精神,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市场主体精神的一般性和区域性等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市场主体精神培育等问题,作了初步阐述,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5,(5):19-25
哈贝马斯在其公共领域理论中虽然也看到权力和金钱对自由交流的影响,但他认为这只是资本的介入和传媒自身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的结果,其负面影响可以被公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过滤掉。而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公共领域的症结在于,大众媒体为了公共性生产公共性,这导致公共话语丧失了真实的语用学功能,变成了真假难辨的仿真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徐魁峰  任民 《社科纵横》2006,21(12):20-21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张淑红 《社科纵横》2012,(10):73-76
警察权是国家公共权力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权力。它一经诞生,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扩张、渗透的过程,无论怎样变化,警察权在总体上作为一种行政执行性权力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且是非常直接地作用于公民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权益。因此必须从警察权的来源分析了解警察权的构成因素,不仅追求警察权实施的表层次的效果,更要实现其追求的深层次、长远的法律秩序构建。以法律形式明确警察权的内容界限及其行使的法治性、公开性、公正性、服务性、应急性。确保警察权实施满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管理和救助服务等现实性需要,更为保障人权的职能协调发展,培育适应法治社会的公民精神,引导社会公众自觉主动参与公共秩序维护的法治进程中。  相似文献   

18.
陈钊陆铭  徐轶青 《社会》2014,34(5):68-87
本文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户籍身份对城市居民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身份对移民的公共意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并没有随着移民收入或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减弱。在公共参与方面,移民表现得更为消极,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现有制度对他们的公共参与形成制约。但在群体性事件参与和面临政府不公对待的态度方面,不同户籍身份人群之间却没有显著的差异。虽然收入水平或教育水平更高的居民的确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但并不明显具有更高的公共参与度。  相似文献   

19.
论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敏  周南平 《社科纵横》2011,26(2):158-160
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人的培养、实践锻炼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志愿精神培育的进步性、导向性、自觉性和体验性充分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志愿精神培育理应成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兵 《社科纵横》2006,21(1):136-137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面临的危机及大学生对该问题认识不足的原因,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内容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