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广西壮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数字化时代,应该采取新的方式和手段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保护与传承广西壮剧艺术是一种较新的保护方法,可以使广西壮剧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为保真的形式存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剖析,阐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论述了以数字化形式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性、必要性,并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保护手段的陈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椎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媒介传承与保护方法,进一步论述了新媒体技术对其传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探讨了在多种新媒体媒介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方法、保护功能和传承模式,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和先进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突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难以持久的制约瓶颈。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默会性"特征,采用数字化采集、存储、提取等技术,建立文化记忆数据库、可视化虚拟图景及智慧化服务平台,形成符合编码知识要求的文化符号系统、文化表达系统和文化感知系统,展现技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应从实物保护展示、现场保护展示转化为数字化保护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获得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常凌翀 《兰州学刊》2010,(12):194-197
西藏是我国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借助影像数字化技术的传播优势,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和积极发展势在必行。关键要处理好"原生"与"再生"的辩证关系,既要整体性保护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影像化的形象、直观、多维性、审美创新性和影像化物质载体保存的长久性,积极实现影像化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双赢,传其神韵,把"根"留住。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保护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文章结合国内外掌握的数字化保护技术,通过现有文献资料查阅及拉萨等地调研,对西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做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立法保护、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三种保护对策。动态保护包括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传统武术的学校传承、传统武术赛事及文化活动开发;静态保护包括档案保护、数字化保护、博物馆保护。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以立法保护为前提,动态保护为主,静态保护为辅,进行多途径多方法综合立体式保护,确保其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继承。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制度已相当必要.文章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属于公共产品,代表公共利益入手,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的独特优势进行探讨,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50-256
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基于此背景,在田野考察视域下开展非遗保护研究的意义显著。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的实地田野考察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陷入项目实施不到位、传承后继无人、保护与开发失衡、民众参与度不高等困境,急需从落实"非遗"项目、推广数字化保护、制定传承人培养计划、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开发"非遗"资源等方面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描述模型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是一种由许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与实体组成的资源集合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知识与实体的抽象概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的信息结构、核心属性的分析,构建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知识脉络,以及实体资源内容与特征的描述模型,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建设、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存贮、信息化的形式转换、信息化的传播、信息化建设的培训等四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很有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护。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现代化保护模式欠缺;民众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晓萍  李鑫 《学术探索》2010,(6):105-109
文化空间是特定文化的集中展现,和文化表现形式共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基本类型。在分析文化空间内涵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旅游开发的特征,提出旅游化生存是增强文化空间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认为“大型实景歌舞展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旅游”是文化空间旅游化生存的可取之道。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学价值。但事实上,上述价值又绝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众多传统文化事项中甄别出来。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辉 《学术探索》2013,(10):91-9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其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视程度,是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很多地方在这方面还存在开发不当、开发不力及开发不止等问题.仅凭政府行为和民间自觉难以有效地保护非遗资源.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导入品牌化管理,走“品牌化”道路是有效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高轩  伍玉娣 《河北学刊》2012,32(5):152-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已形成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由于一直坚守文化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这一理念,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性,缺失原生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保护制度。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源流分析,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本质属性及其具体体现,进而提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认知,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