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代西域羁縻府州建置年代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统一全国之后,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新唐书·地理志》云: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唐朝在西域设立的都督府、州,从地域上可以分为四个地区,即:塔里木盆地诸国;阿尔泰山以西的西突厥部落;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阿姆河以南地区。塔里木盆地和西突厥十姓地区属于都护统治地区,有唐朝戍兵驻防。而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和阿姆河以南地区则属于真正的羁縻统治地区。对于葱岭以西唐朝设立的都督府州,沙畹、冯承钧、岑仲勉诸先生都曾在地望上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他们对于设置都督府、州这一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西突厥十姓部落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其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体现了部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现在国内外研究中亚草原历史和突厥史的人一般都把唐代突骑施汗国列入西突厥内,这是不符于历史的。因为突骑施是哈萨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国,是哈萨克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国,统一了自阿尔泰山直至里海伏尔加河地区的广大哈萨克草原。何以知道突骑施部是哈萨克族呢?据《新唐书·西突厥传》称:唐太宗贞观六年(632  相似文献   

4.
西突厥曾为一个国家,在地理上属于中央亚细亚地域,根据中国史料考察,西突厥系一颇为复杂的部落所组成的,在中国史料中所记载者,均称之为胡人,他们底血统亦很混杂。西突厥是一游牧部族,由许多游牧部落所构成,他们时而合,又时而分。由于西突厥本身缺乏完整史料可供考察,而其他史料大抵也以中国资料较为丰富,是以我们只能从中国史乘记载中略作考察: 据隋书卷八十四所载:西突厥者,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也,与沙钵略有隙,因分为二,渐以强盛,东拒都斤,西越金山、龟兹、铁勒、伊吾及西域诸胡悉附之。  相似文献   

5.
在西突厥汗国的统治机体中曾出现过“十箭两厢”制,这一特殊的政治体制的施行,加剧了西突厥汗国的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西突厥无日不笼罩在血腥的硝烟战火之中。对“十箭两厢”制的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突厥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传》中对“十箭两厢”制的情况有过如下介绍: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以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上表求婚,献马五百匹,朝廷唯厚加抚 慰,未许其请。俄而其国分为十部,每部令一人统之,号为十设。每设赐以一箭,故称 十箭焉。又分十箭为左右厢,一厢各置五箭。其左厢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  相似文献   

6.
从西部突厥到西突厥汗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突厥与西突厥汗国是两个不同概念。西部突厥乃突厥汗国下属西部地区的简称,自始就由木杆、室点密两大汗系组成,并非出自任何单一汗系。作为政权概念的西突厥汗国则是突厥汗国全面分裂、20年内战演变的最终结局。西突厥汗国的创始者并非出自室点密汗系的达头可汗或射匮可汗,木杆-阿波汗系的泥利可汗乃是西突厥汗国的创始者,仁寿三年(603)是西突厥建国的历史标志。  相似文献   

7.
关于沙陀内迁的几个问题樊文礼沙陀为西突厥别部的一支,唐朝前期居住在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北部)一带。八世纪末迁徙到甘州(治今甘肃张掖),九世纪初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南),不久又迁到河东代北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中部一带)。唐末,沙陀力量迅...  相似文献   

8.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作为案例,建立一个解释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的分析框架。"氏族""部落""部落群"等概念是具有不同外延的族群指称,在分析部落地区安全时首先应界定地区冲突主体为何者。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因素是部落地区暴力行为主体发起冲突的主要驱动力,但需要在部落社群结构视角下进行考察。当社群外的异质力量试图进入部落体系时,会刺激社群结构产生变化,促发地区冲突呈现新样态。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发生或被卷入的重大冲突事件证明了上述因果逻辑。  相似文献   

10.
藏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藏巴哇及岷县北部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鼓舞,这就是该地区藏族的巴挡鼓舞。笔者目睹过那热情、粗犷、豪放的舞姿和那融说、唱、舞为一体的场面,令人赞叹叫绝。现将其做一番概述。一、巴挡鼓的流行区域及名称藏巴哇位于甘南州卓尼县的东北部,东西南北分别与岷县、临潭、渭源、漳县接壤,它包括三个乡,即洮砚、柏林、藏巴哇,人口约24000多。这一地区山大沟深,林木茂盛,气候温和湿润,海拔介于2000—3000米之间,基本属半农半牧区。历史上这里是岷州和洮州的的管辖区。经过唐蕃战乱,一部分来自西藏藏巴(后藏)地区的吐蕃军士及部落留居在此,  相似文献   

11.
东突厥汗国谱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薛宗正先生大著《突厥史》中突厥可汗谱系的阐述持有不同之见 :儒尼文碑中布民可汗应为乙息记可汗 ,土门可汗无子 ,则后东突厥汗国出自乙息记—启民可汗一系。前东突厥汗国小可汗斛勃世系另有所出。后东突厥汗国末期可汗世系应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2.
契丹的兴起与突厥的关系较为密切,突厥强大并称霸东亚时,契丹族则依附之.中原王朝强大而突厥衰落之时,契丹族就叛离突厥依附于中原王朝.契丹对突厥时而依附时而叛离,这种关系对于契丹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虽然契丹依附于突厥被迫接受其统治,但在客观上增强了契丹民族凝聚力,同时契丹主动与中原王朝接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和亲,是古代政权对外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突厥政权也一贯重视和亲策略的运用以服务于其政权扩张和发展战略。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与政权的重大战略是一致的。而相应政权与突厥的和亲互动对双方的发展进程影响都较突出。梳理突厥政权的和亲策略演变进程,有助于理解突厥政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突厥佛教始兴于6世纪下半叶佗钵可汗统治时期,曾受到中原、印度及中亚粟特佛教的交互影响。由于佛教戒杀生、戒争斗的教义与突厥游牧射猎、尚勇好武的习俗多有抵牾,故佛教在漠北未能扎根而不久便趋于衰亡,惟中亚西突厥人因受当地佛教的影响而流行的时间较长,延至8世纪中期,后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东浸而衰亡。  相似文献   

15.
《突厥语大词典》记录了喀喇汗王朝时期大量古代维吾尔族饮食的信息。面制食品中有各类馕、饭食;肉食有灌肠、肉汤等;饮料有水果饮料、乳类饮料和谷类饮料三大类;调味品有醋、胡椒等。这一时期古代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喀喇汗王朝较发达的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它为当代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安平考     
西安平是汉代设置在辽东郡的重要县级政权。治所长期以来被认为在今辽宁东部的丹东市附近,《汉书》的注释、《辞海》、《辽宁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述,均将鸭绿江口的汉代安平口误作西安平县。现考,汉代的西安平,置于今辽宁西部的阜新市彰武县西北部的四堡子乡小南洼一带。西安平县统辖的区域曾扩展至今内蒙赤峰,通辽的部分地区。王莽时期,改称北安平。辽朝在西安平故地建豪州。西安平是辽东郡在辽西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北方游牧民族进入辽东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7.
突厥作为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公元六、七世纪时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即突厥汗国,曾对西域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突厥人"重兵死,而耻病终"的特征对突厥汗国的兴衰败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试从历史学、民族学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并阐释古代突厥人这种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突厥语词典》中的新疆史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根据《突厥语词典》中的有关记述,论述了同创建哈刺汗朝有关的部落,考证了这一汗朝完成于阗"圣战"之后,还曾爆发过和仲云之间的战争,以及同萨曼尼王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应该加快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高等教育。然而,西部经济落后,不仅缺钱,更缺师资,而且交通不便,地广人稀,难以按传统方式办学。笔者以为加快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新思路,西部在大力引进资金的同时应像深圳市办“虚拟大学”园那样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与全国名校相联接的西部高等教育网络,实现以师资为主的高等教育资源全国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