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文庙     
汪传荣 《社区》2013,(32):30-30
安徽省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祜年间,原址在县城东郭。明代洪武初年迁建至城中心,即今址。风雨和战祸侵害,文庙屡经毁废,又屡次修建。传承至今日,桐城文庙的主体保存了清道光年间的建筑,主要有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和大成殿及东西长庑等,完整保存了传统孑L庙固有建筑格局和彤制。  相似文献   

2.
崇圣祠位于文庙的大成殿之后,用来祭祀孔子的父母或先祖。根据文献记载,崇圣祠修建于明代,后毁于战火。2004年9月修复完工,此次修复采用明代建筑风格,崇圣祠所用宫殿式歇山顶结合硬山封火墙,是官式建筑特征与湖南地方特色的结合。陈列于建筑前的石碑和部分建筑石构件均为  相似文献   

3.
丽江古城旅游资源持续开发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丽江古城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恢复流官府衙、雪山书院、文庙、武庙等文化古迹,并注意特色原则、协调原则、适度原则;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应重点开发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和民间歌舞。在开发古城旅游资源过程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古城旅游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大同古城的保护有着明确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从2008年起,大同市进行了古城保护的10大工程:善化寺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华严寺修建以及环境整治工程、关帝庙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府文庙复原工程、帝君庙修复工程、清真寺保护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法华寺修复工程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古城东南隅民居修复工程、纯阳宫修复及环境整治工程、古城墙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守道吴世忠仿郡县学宫,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寻毁。明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讲学明伦堂,次年庚子科考,中式者十人,一时科甲大盛。后又毁。清代重建,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书院条  相似文献   

6.
贵州文庙基本始建于明朝,这是朱元璋在西南边陲推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教举措。在此过程中,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得以改善,民族矛盾得以缓和,进而推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与统一。文庙是儒学在贵州地域化的核心载体,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为例,其文化载体功能不仅渗透在建筑与布局中,而且还体现在祭祀活动、庙学教育中,并呈现出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当前安顺文庙在保护利用中遭遇资金、管理、开发等困境,需要将政府的重视和管理、文庙的修为和提升、公众的参与和接纳相结合,以保证文庙在当前的发展机遇中,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实现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7.
汉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引用修辞实践。本文阐述了引用修辞生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一是尊古崇圣的思想意识,二是对含蓄美的崇尚,三是文人追求风雅、表现才学的创作心态。其中尊古崇圣的思想意识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兴城文庙     
站在兴城鼓楼上眺望东南,最先收入眼帘的是一座在绿树掩映下的古建筑群——一座由青砖围墙圈起来的庙院。这就是远近驰名的兴城文庙。文庙占地约七千五百平方米。院内殿堂、门祠、碑亭古朴雅致,苍松、翠柏、梧桐、丁香枝叶繁茂,建筑布局别具匠心。在整个建筑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布着庙院的主要建筑:照壁、棂星门、泮桥(俗称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祭器库、更衣亭、碑亭分列两厢。三层院落由在两侧的卵石甬道和砖砌成的月亮门相连通。身置院内,一种深邃、幽静之感油然而生。当年学子的朗朗诵读声似还响在耳畔;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文庙蕴涵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哈尔滨文庙是全国众多文庙中极具特色的一座,数字化后的文庙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庙之美,数字技术的应用又赋予其新的审美特征。以比特为单住重构出一个虚拟的数字文庙后,用户可以通过与数字文庙系统进行不同层次的交互。全身心地沉浸到虚拟现实世界中,享受全新的审美体验。此外,数字化文庙将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宣传儒家礼制思想、宣扬儒家以和为贵的主张和弘扬儒家正统哲学搭建起一座数字化的桥梁,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圣。春秋以前的文化以崇神为特征,春秋以降,由崇神转向崇圣。神是非人格的,而圣则是人中之杰,崇圣是在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肯定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圣人的认同,就其文化意义而言,是一次文化转型。诸子百家皆崇圣,但各家所崇圣人有所不同。概言之,圣人有两类,一为具体的圣人,即历史上存在的圣人或诸子虚拟的圣人,二是理论化的圣人,即原则的人格化,不一  相似文献   

11.
论花间词的艺术朱恒夫从艺术的角度,历来词论家把许多花间词人分为两大家,各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这样的分法是符合实际的.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有:皇甫松、魏承班、张泌、牛峤;以韦庄为代表的另一派词人有:李、孙光宪、顾、欧阳炯。另外还有一些词人,其词个...  相似文献   

1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常州府学文庙等儒家文化对常州一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影响,府学文庙等儒家文化在常州不断传承。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保护传承府学文庙等儒家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自两汉独尊儒术之后至清末普及新式学堂之前一直与官学相伴而行,二者有时甚至融为一体,即庙中有学、学中有庙,形成了古代独具特色的"庙学合一"的文化景观。民国以后,由于战争、政治运动等原因文庙屡遭破坏,很多遗迹荡然无存,文庙越来越被边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文庙由此也迎来了新生。在文庙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通过打造精神守望地、核心价值观培育地、人生坐标地和生命体验地等,使文庙继续发挥它强大的教化功能,以不断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学和建筑现象学角度解读文庙建筑空间,解构文庙建筑的教化旨趣和教育意蕴,是当前文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重新审视文庙建筑空间,会发现文庙空间现象具有以下特征:空间布局,形断意连;空间势态,起伏律动;空间组合,虚实结合;空间装饰,寓意深远。文庙建筑空间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组合体,同时,还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是教化民众、兴学育人的教育场所。文庙空间与人的交流,经由形式层面、意向层面和意义层面而展开,文庙空间的教育意蕴由此而生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庙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这就是文庙之雏形。秦之后的历代帝王和地方政府都通过兴建文庙祭祀孔子来推崇儒术,并逐渐形成"庙学合一"的制度,文庙之建筑结构也逐步呈现出"祠学璧合""左庙右学""前庙后学"等的格局。作为国家价值导向下的教育的具体空间形式,文庙具有政治教化、文化传承、信仰认同、精神激励和教育教学等功能。就目前文庙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只被当作旅游景点进行营利活动,但文庙不能仅仅作为旅游景点进行修缮开发,而应当根植于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与功利气息浓厚的商业运作区别开来,注重发挥其精神教化的功能,唯有如此才能使文庙真正走上复兴之路。文庙学研究因此而日显其重。  相似文献   

16.
色彩词具有多种含义,其中的色彩词既可以表达单纯的色彩概念,也可以表达色彩以外的抽象概念。世界各民族对色彩词理性意义的理解大体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民族风俗、地理环境、思维形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各个民族对绿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意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通过研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深刻探讨汉蒙日三个民族对色彩词“绿”的多种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帝制时代,文庙以"庙学合一"的方式,既被官绅用来宣扬政治意识、社会伦理,又被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体现着皇权"治统"、士人"道统"与诗书"学统"的融合。在这种精英性活动以外,文庙亦搭建了民间社会的种种场域。清末新政以来,随着各种社会改革事业的推进,文庙也遭遇着制度变革与近代思潮的冲击,由此而萌发出其转型的契机,成为民国之后文庙种种改革事业的先声。但在种种变迁的背后,文庙因其所象征的儒家人文价值,亦在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士民心中保有着一份持久不灭的尊严感。  相似文献   

18.
结合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际进行了单桩、三桩复合地基静载荷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随板底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应力逐渐向桩顶集中;距离桩边不同位置处的桩间土应力沿桩径方向呈非线性分布;相同的板底应力条件下,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大于三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该结论可为类似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因此故,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尊崇备至,尊儒、崇圣、祭孔活动愈演愈烈,这充分体现在曲阜的碑刻中。  相似文献   

20.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蜒.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日: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作以婉约为正.放东坡称少游为“分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