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而并非一个卓越的人物,<推销员之死>主要涉及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问题,所以本剧是一个关于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2.
小说<美国的悲剧>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的代表作.它既不是写当时流行的那种犯罪或谋杀的主题,也不是写向上爬者的成功小说,而是通过主人公一生故事阐明当时的美国社会制度毒害了一代新人,这不单单是这代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征——构思完美的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阐述的有关悲剧的定义及悲剧的重要要素的观点,主要侧重其中情节这一核心要素来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魅力所在.分析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情节的主要构成部分及其特点,如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结构,在复杂情节中倒转始终存在,并伴随着突转和发现;由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的行动所产生的打动人心的情感,即带给读者的不同于喜剧或其他剧目的一种快感--恐惧与怜悯之情,以及在情节上极具匠心安排的布局,阐述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比较完美地体现并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情节是悲剧的灵魂"这一观点,揭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至今仍然备受青睐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在<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作为一个相貌丑陋、品行不端、对祥子悲剧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人物出现的.本文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分析,认为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中不应负有过多的责任,事实上她也是一个受害者.而且她还有一些属于她自己的品质精明强干,谙于算计,泼辣直率.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苔丝>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出现的红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两种内涵不同的红色象征了纯洁的自然人性与残酷的人为法则.双重红色的巧妙运用,不仅深化了性格与环境相冲突的主题,而且强化了崇高、庄重的悲剧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考狄利娅在<李尔王>一剧中出场次数虽然不多,但她的悲剧最为牵动人心.正是由于她的悲剧,才使<李尔王>这部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和深刻的意义.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在于父王李尔的昏愦专横、大姐高纳里尔和二姐里根的虚伪凶残,考狄利娅本人的幼稚、轻率、卤莽和孤傲.  相似文献   

7.
从人物性格,社会因素,写作技巧各个方面来评析哈代的作品<无名的裘德>的悲剧艺术.裘德的悲剧是由他本身的性格和社会环境所注定的,同时它也是作者哈代悲剧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9.
秦岭 《南都学坛》2005,25(5):80-81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悲剧的产生并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人同社会环境冲突的结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苔丝的悲剧是传统观念的悲剧,更重要的应该是妇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追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根本目的在于对西方现代性问题进行诊治.西方现代性问题主要是现代启蒙理性所导致的生命的衰弱与文化的分裂.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分析、理解,呼吁悲剧精神在现代的再生,以救治欧洲现代文化中的精神赢弱,并由此提出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构想来寻找文化的整合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史记》的悲剧性历来为世人所称叹,但对其悲剧的界定,多体现在悲壮人物身上,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基本特点,以惨烈的结局深化悲剧主题。基于黑格尔对悲剧的诠释,力图从冲突对立的矛盾双方入手,于双方的对立依存关系里寻求悖论的依据;且以刘邦为悲剧原形,以世人对其"无耻"和"大度"的评价为着眼点,既揭示其成功来源于"无耻"和"大度",又指出其失败亦归结于"无耻"和"大度",进而探讨个体在无法调和的悖论中所彰显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人柳永因其生平颇具传奇色彩而为后世通俗叙事文学所关注。柳永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南戏、话本等通俗叙事作品中,呈现出多重的,甚至是溢美和溢恶并存的特征,显示出宋元时期民间叙事作品“主在娱心”的娱乐性、诙谐性和消遣性创作心理。而明清的戏曲、小说,则是突出了柳永形象多才、多情而又多难的悲剧命运,体现出明清戏曲、小说作者“回护士人”的创作思想。仕途蹭蹬、怀才不遇而又逞才使气、寄情红楼的柳永形象,符合了明清时期的文人个性意识张扬、精神自由放旷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13.
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她自觉地把女性悲剧意识融入自己的影视创作之中,不仅弥补了以往众多影视文本中女性悲剧意识的缺失,而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种类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以独特的影视叙事风格从性格、爱情、生育以及生存状态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她自觉而深沉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多重思考.她所执导的影视剧不仅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悲剧具有反悲剧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许多人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这些论证却往往是从某一方面入手,所以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尝试着把古典悲剧放入中国古代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从其经济状况、哲学思想、宗法社会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来全面探求中国古典悲剧中反悲剧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悲剧审美问题,在此之前有很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从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或者部分个案人物分析上出发,本文拟以《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统计《史记》的悲剧人物数据比率,以此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一哲学是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绝对综合,它代表了谢林前期哲学体系的最高成就。基于同一哲学的成熟理论以及对古希腊悲剧的认知,谢林形成了自己的悲剧观:悲剧诞生于自由与必然的冲突,结束于二者的和解。谢林悲剧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悲剧哲学,先验唯心论从历史的视角初步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同一哲学体系建立以后,悲剧理论成为艺术哲学构建的重要内容,表明了艺术与历史哲学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论证自由和必然的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先秦法家人物的悲剧性原因学界多从政治角度来分析,结论也颇为中肯,但是由于法家人物在个人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念方面普遍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解读,或许将会更有助于认识法家个人悲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田七郎》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层的悲剧意蕴。思想禁锢使读书人没有以前的儒士乱法的侠义之气 ;田七郎行侠仗义之举却有着自己无奈的悲哀 :旧时的“儒”与“侠”侠义精神的难以再现是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王国维、鲁迅如何把握美学范畴的悲剧,理解两者的悲剧观,从悲剧的阐述、悲剧内外探源、悲剧性的把握及悲剧观成因四个方面对鲁迅、王国维的悲剧观进行解读,进而加深对悲剧本质的理解,同时,证明悲剧感的开启对直观悲剧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