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大词典·羽部>"翩"的义项⑥释为:"通‘谝'.参见‘翩翩'⑨";而"翩翩"的义项⑨则释为:"花言巧语.翩,通‘谝'".其以"谝"释"翩"的立论依据是清代马瑞辰对毛诗的训释.<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通释云:"翩翩即谝谝之假借."  相似文献   

2.
大祝"会"辞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辞本为祝官代神宣讲的责善之辞.早期的王公诸侯常常代表上帝对臣民提出要求,他们实际上是在行使大祝的职责.<逸周书·商誓>就是武王的会辞.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祝官制度正常运行,会辞也就由祝官制作宣讲,<逸周书·周祝>是这种祝官会辞的样本.战国时代,祝官制度被破坏了,但会辞体式并没有随祝官制度一起崩坏,诸子利用会辞体式来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如黄老道家的<黄帝书·称>;各级政府利用会辞体式来培训官员,如<为吏之道>.  相似文献   

3.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5.
"东道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从汉语词汇的历时演变角度看,它实则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合成词."东道主"作为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十三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似文献   

6.
<豳风·鸱鸮>中"我"所指对象为谁,自<毛诗>至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从<尚书·金滕>的创作年代来看,则排除"我"为周公之可能性;从鸱鸮为恶性鸟来看,则"我"非指鸱鸮.<豳风·鸱鸮>应是一首禽言诗,"我"实则指鸋鴂一类小鸟.后人受<毛诗>影响,误以鸱鸮为鸋鴂,以讹传讹,遂有诸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中,保存有大量的反映婚姻爱情的诗,其中以妇女被丈夫遗弃为题材内容的,占有相当的数量,象《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等。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基本的模式,这就是:女子痴情,男子负心,弃妇自叹。  相似文献   

8.
针对牟先生<心体与性体>(第三册)论朱熹的<大学>诠释部份做讨论,牟先生在此章中有几个特别的意见应为提出并讨论之,包括:以"顺取"说<大学>之工夫,以"明德"为德行而非德性,以"穷理"之所穷为存有论意旨,以"格物致知"为泛认知主义,以<大学>为与<论、孟、庸、易>不同的经典,以"他律道德"说格物致知工夫,以"诚意"与"格致"不是同一种工夫等等,而牟先生讨论这几项议题的哲学立场则是与全书其他章节的立场完全一致的.这些意见都是笔者以为不恰当的朱学诠释意见,牟先生并以之而设定一"横摄静涵"的型态以说朱熹为孔孟之别子,但笔者反对朱熹有牟先生所说的这一种型态之理论.  相似文献   

9.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舜典>:"‘扑作教刑',此一项学官之刑,犹今之学舍夏楚,如习射、习艺,‘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凡教人之事有不率者,则用此刑扑之,如侯明、挞记之类是也."  相似文献   

10.
"慕"本义为"仿效".<说义·心部>:"慕,习也."[2][219]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慕,犹模也,习也,爱而习玩模范之也.<史记>日:'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以其名为名,常模范之是也.'"  相似文献   

11.
"提封"一词,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1-4合订本)>(修订本)第697页列有二个义项: 1.通共.谓举其总数言之 <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注>引李奇:"提,举也,举四封之内也."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  相似文献   

12.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十三经注疏>解为:"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日:"无、毋通,禁止词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据此,学人多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等皆持此说.笔者以为这样解释不够妥当,试加以辩说.首先,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静夜思>语言浅近、妇孺皆知,而其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当何义讲,却至今未有定论.目前学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作"睡床"解;一作"坐具"解;一作"井栏"解.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画壁>一篇中有"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旋而有纷嚣腾辨之声"句.关于"纷嚣腾辨"之义,仅于<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中收有一条何垠对于"纷嚣"的注解:嚣音鸮,喧也.在各类主要译本中,黄明华版<白话聊斋>译为"纷纭杂乱的叱斥声、争辩声";<聊斋新译>释为"纷纭杂乱的叱斥声、分辩声";杨凌版<白话聊斋>译为"威喝声、辩解声";三秦出版社版<白话聊斋>也译为"威喝声和辩解声".  相似文献   

16.
"乎"为<周易>经传常用语之一.卦爻辞中," 孚"一般均指"心怀诚信",但于不同的卦时、爻位的背景下," 孚"的特点、产生、施用、效果等又有所不同.<周易>的"孚信"论,蕴涵着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古老的思想智慧.本文针对<周易>中"乎信"的思想观念展开评析,以阐明其独特的蕴涵,并进而探析其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宗旨为"疏通孔子学说",该书"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且"一章数句,句各有证".(<论语疏证凡例>)然<论语·子路>、<论语·宪问>有孔子与其弟子樊迟和南宫适关于耕稼的谈话记录,就其耕稼之句,可证,<论语疏证>却阙如,今详补之.  相似文献   

18.
"浑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庄子·应帝王>无法脱离帝王政教史观而加以解读.帝王政教史观的基本内容是:德是帝之政教典范的实践,礼是王之政教典范的总结.浑沌之死乃是礼对德的谋杀,这则寓言意味着德与礼之为典范的终结,也就是帝道与王道不再可能.<庄子·应帝王>由此传达了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意识: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已经终结,在没有帝王的新时代,政教生活如何重新开端?  相似文献   

19.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文章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诗经>中的"民之父母",以及<尚书>等典籍中的"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麂裘"何解?查<说文>:"麂,鹿子也.""裘,皮衣也."合起来"麂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麂,幼小的鹿.麂裘,以麂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