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金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2-65
王安忆在小说叙事中有意偏离和淡化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她在一系列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中开启的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大都带有史诗性与个体性相互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变化最为多样的一位,其创作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的综合分析,从中梳理出其小说是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以及一直创新和求变的创作理念,指出了王安忆率性书写自我感受→对民间生存问题的挖掘→对都市人生的描摹→回首来时乡村路的小说主题沿革变迁的痕迹,从而探寻其小说创作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写“人”。 相似文献
3.
孙俊青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1):65-69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是 2 0世纪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王安忆前期的小说无论是客观叙事 ,还是主观叙事 ,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 ,而在她后来的作品中 ,说故事的人在作品中的地位则日益被强化 ;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前期偏重呈示 ,近期偏重阐释 ,但就整体而言 ,则阐释多于呈示 ,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则是对抽象构筑性语言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王欣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56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安忆素以主题多元著称。但对于"漂泊"主题的书写却一直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历程。一方面,她在对众生漂泊经历的书写中,追问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对现代人心灵漂泊困境的关注中表达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漂泊虽然是人类永恒的命运,但漂泊者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王丽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以其多变的色彩,不同的风格,不断地超越自己而给文坛带来了求新求变的新质。她创作风格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文坛评伦家过去观点的挑战。王安忆小说以展示上海文化为审美对象,文中细腻委婉的笔触,对女性命运的历史关注,都标示出作家个人化女性写作的鲜明特征。小说创作中透露出深切的悲剧体验,是作家理性感受的升华,封闭性的情景设置,又使她的作品超越了世俗的时空,体现了王安忆更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唐晓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0-52,93
面对生命必死的悲剧性成分,王安忆以文学的审美方法探索并建立一种信念;死与生同样重要,是生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用人道的艺术的方法建构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意识,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人们学习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情感。这对作为生命本体意识一个重要侧面的死亡文化建构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郜雪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王安忆注重在小说中建构女性的文化空间,并且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个体性到社会性的特征,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逐渐走向成熟。王安忆的作品在空间构建转换中,揭示出不同生活空间的女性意识的发展,挖掘出女性主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常美霞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46-148
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他以简洁流畅、清新、含蓄而富有张力的叙述风格,传达了战后一代人的心声,开创了美国叙事新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 相似文献
11.
程丽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4):73-76
王安忆的叙事拥有双重取向--人的历史本源追寻,个体人生命秘密的探索.本乎真诚的写作和生活态度,使她执着探求和崇尚历史和现实真实,在创作中总善于由个体生命形态隐喻和推及对类的人的生存思索.这一治思途径和艺术趋向,使她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贴近女性主义的创作策略.对"四不要"艺术原则的自觉追求,使她的小说拥有切近古典的单纯美与和谐美. 相似文献
12.
李桂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71-173,201
韩国作家黄顺元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给小说带来独特性的同时,也让小说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叙事效果。从叙述学立场出发,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黃顺元小说中叙述视角的灵活应用及巧妙转换。 相似文献
13.
徐美恒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78-83
王安忆创作了不少都市题材小说,这些作品对城市风景给予了特别关注,这种热情描写人物活动场景和人的生存环境的笔法,隐含着独特的创作情怀。细腻、真切的工笔描绘之景显示了珍藏城市历史的动机;想象化的心理感受之景传达了价值立场,闪烁着理性光辉;意境渲染之景流露出慈悲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李文娜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小说叙述视角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60-65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确定叙述主体的问题,它虽与人称有密切关系,却又并不相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限制和纯客观叙述三种,它们各有利弊.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发展,视角的转换、交叉和多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这是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郭秀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110-112
用现代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库切的小说,可以发现它们在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方面不乏独到之处,这无疑是库切小说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1980年代中期以性爱叙事为主题的小说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文本之一.首先她通过文本中情爱与理性的缺席以及对性本身的发展和对性快乐的追求而让性爱叙事从政治叙述转为人欲自身;二是张扬女性主义,将男性晦暗化.这表现为将男人叙述成弱者,被女人主宰掌控,并且在苦难中不被拯救;从而表现出女性的力量存在以及对于世界的重要性呈现. 相似文献
18.
马春花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71-75
上海旧日繁华梦是一个后革命时代的大众文化成就的乌托邦梦幻。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想象在前革命时代的上海以及后革命时代的上海之间获得了符合历史的目的性。但是,革命作为一个潜意识是这个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今与昔,甚至包括未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是一个未受革命影响的空间。作为"共和国之女"的王安忆,其小说中的上海怀旧,凸现了革命对于上海和中国的影响,并在文本中建立了一种社会主义的布尔乔亚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刘清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6):53-55
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冲击与渗透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王安忆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一直关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她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注入了基督教负罪感文化,把基督教中人类的原罪意识倾注到人物身上,对人性的痼疾进行深层挖掘,以期唤醒民众的负罪意识,来拯救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0.
徐仲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7-70
启蒙,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流程中发生了数次转向,从现代小说的叙述方式这一视角来探究这些转向,进而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