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我国上古诗、乐、舞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古代乐舞彩陶纹饰和原始岩画、现代原始民族的田野考察、先秦的出土乐器、先秦乐器的音程关系、甲骨文等研究资料,并结合传统文献,可以进一步确定,在我国上古时期诗、乐、舞三者是密切结合,浑然一体的,这一传传统直到周代仍然沿存,并在《诗经》文本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唐代乐舞类诗序是唐代诗序的重要内容。从类属的角度看,唐代乐舞诗序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诗序保存了唐前乐舞资料,利用诗序,诗人们开展了对唐前乐舞或追本溯源,或拾缺补漏,或古今互证的"补亡"工作;二是诗序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异域乐舞资料,唐代流行的异域乐舞都在诗序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三是诗人在诗序里特别强调了乐舞的声教作用,这既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诗人们对诗序可补诗之不足的文学功能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3.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思想中一条重要的理论意脉.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孔安国、何晏、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在此基础上各有阐发.孔子的"诗可以怨"说的是诗的社会功用,"发愤着书"和"不平则鸣"是诗歌创作论,"穷而后工"则更加凸显现实存在--诗人情感--诗歌创作三者之间关系."诗可以怨"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上古诗歌与乐舞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很多。张树国先生的大作《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上古祭祀歌辞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与上古宗教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诗歌起源及发展史、诗歌的文化内涵及美学内涵都做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诗乐舞产生并发展于祭祀仪式”的文学艺术起源说,强调祭祀仪式与诗乐舞的互涵互动关系,而在仪式的背后则是渐去渐远的宗教伦理背景。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唐代乐舞扩大了白居易诗的题材,开辟了其诗的新境界,大量乐舞诗成为他的诗作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乐舞,根据其表演的场所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社会生活乐舞,宫廷乐舞,宗教祭祀乐舞。从其诗文着手,是了解唐代音乐舞蹈文化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群体关系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责任判断、情感体验、群体关系和提供帮助上存在相关性。维纳提出的行为归因→知觉控制性→责任推断→情感体验→提供帮助的理论假设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对他人的责任归因、情感体验、群体关系,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提供帮助行为。内外群体关系影响助人行为,大学生对内群体成员更愿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渗透着迷惘、哀痛的悲剧意识。在对情感心理的微妙复杂、生命体验的内在伤痛的深刻揭示中,诗人在沧海明珠、蓝田美玉与人类心灵之间建构了一种新的审美关系,由此实现了生命个体从情的沉迷到灵的飞翔的超越。从生命哲学的层面来看,此诗亦由于从个人经验进入人类集体经验而获得了一种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三者之间在教学本质上的合作与沟通。语文教育满含主体情感,充满情感体验,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当文本进入教学流程之后,随着师生活动的不断发展,师生与文本之间就产生“人本”对话,使接受者(师生)从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间接获得理解信息,进而凭借文本信息唤起记忆、储存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探究文本,在“人本”互动中感悟新意,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理论中 ,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环境中 ,还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管理者应善于适时把握三者的关系 ,使之协调 ,方能推动管理实体不断的有效发展。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由内在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应引起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3.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如何通过顾客体验来提高顾客忠诚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将顾客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五种形式,引入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双中介变量,探究各种体验形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智能手机消费者搜集数据,运用验证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顾客体验对顾客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在顾客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各种形式的顾客体验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其中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对顾客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对顾客忠诚的影响不显著;感知利得在行动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感知利得在关联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感知利得在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没有中介作用;感知利失在行动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感知利失在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和关联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没有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期为管理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涉猎广泛,浸染于繁盛的唐代乐舞文化之中,他以其敏锐的诗人气质与醇厚的乐舞素养,通过乐舞诗创作感时抚事,哀乐悲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乐舞文化的深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长达3000多年的乐舞文化中,汉代乐舞以其张扬阔大、发扬蹈厉的强悍风格独树一帜,堪称中华乐舞史的最强音.造就强汉之音的精神底座,是在秦汉代际蓬勃兴起的人本主义精神.从汉武时期乐制的更作和乐府制度的确立,到盛行两汉的乐舞形制,再到志尽于诗、音尽于曲的乐舞歌诗和意气相尚、悲歌厉响的审美取向,无不反映并凸显着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在我国当下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人本主义精神同样应成为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6.
论《诗》与礼的关系王洲明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乐,成于礼.”(《论语·泰伯》)把《诗》与礼、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看出了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部联系。礼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礼指礼仪而言;春秋后期以后,礼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成了周代一切典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作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从诗人的住行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杜诗中的舟船意象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深层意蕴上,杜甫为舟船意象赋予鲜明的家国关怀,使其彰显出宝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人的心理现象是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心理活动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着心理的发展.人的情感与智力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智力要影响人的情感的变化,情感也会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注意发挥情感的作用,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消费者参与、服务主导逻辑这两个视角出发,研究它们如何影响旅游体验价值,是顺应实践发展趋势、克服以往研究缺陷的必然要求。在确立消费者参与之信息提供、情感互动,服务主导逻辑之服务主导逻辑理念和服务主导逻辑导向具体维度构成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具体维度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组合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组态效应。研究表明:消费者参与、服务主导逻辑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组态效应显著,其中,服务主导逻辑导向作为必要条件,结合信息提供和情感互动能够发挥最大效用,是提升旅游体验价值的最佳条件组合选择。消费者参与的两个维度通过服务主导逻辑导向这一中介变量也会对旅游体验价值产生促进作用,并且信息提供和情感互动之间还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艺术中的“化身”现象,从外在形式的塑造到内在情感的展现、自我的构建,无不彰显出人与化身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固然可以通过化身救赎身体、体验多种情感、超越自我,但也存在追求虚幻完美、深陷情感泥潭、迷失自我的风险。人只有与化身保持适当的张力,灵活运用化身,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