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肖用由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合编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简称《增订版》),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重庆谈判纪实》(简称《纪实》)初版于1983年,十年来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但编者们...  相似文献   

2.
赵权璧 《天府新论》1994,(1):100-100
重庆谈判与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赵权璧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针进行的一场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对战后中国时局发展和中国前途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重庆谈判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阶级矛盾代替...  相似文献   

3.
黄济人的《重庆谈判》与重庆民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重庆谈判》的纪实性与虚构性为重庆民俗文化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重庆谈判》中的重庆民俗文化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的重庆城市意象书写;第二,立体的重庆居民衣食住行描写;第三,广阔的重庆地域文化空间展示;第四,经典的“独白”式叙述方式背后雄浑的“重庆腔”。重庆民俗文化内容使作品具有鲜明的重庆特色和城市风格,为重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内容也使得小说既客观真实,又非常个人化和个性化,成就了黄济人和他的《重庆谈判》。  相似文献   

4.
王坤  贾孔会 《理论界》2009,(4):143-145
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博弈。战争需要付出军事代价,和平需要政治妥协。很显然,和平比战争更能够同时带给双方最大的好处,遗憾的是双方都没有选择可以看见结果的和平,而是选择了难以预测结果的战争。通过借用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重庆谈判中双方的政治角逐,我们可以直观地洞察这一历史遗憾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5.
重庆谈判.中外瞩目。毛泽东在城内的办公地点——张治中公馆“桂园”.一时间车水马龙.宾客盈门。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关于重庆谈判》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重庆小说不包括抗战时期,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庆小说创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庆小说有高缨的《达吉和他的父亲》《云崖春暖》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况浩文的《一双绣花鞋》等,"两部作品先后问世,将重庆小说创作推向了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重庆谈判》,聂云岚的《玉娇龙》,莫怀戚的《诗礼人家》《经典关系》,余德庄的《家贼》《海噬》,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会谈并签订了《双十协定》。本文试就重庆谈判的酝酿、经过和失败,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①,“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②。一抗战胜利后,经历了八年残酷战争浩劫、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人心思和,人心思安,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内环境,以重建家园;期待着国共两党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变斗争为团结”,携手共建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经受八年艰苦抗战的考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国建立了十九  相似文献   

9.
为促成重庆谈判成功,可以说早有“和平将军”美誉的张治中紧密配合周恩来,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张治中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凭着自己卓越的才能上军校,进黄埔,开始了戎马生涯.早在黄埔时期,就深得蒋介石的赏识.1925年.就被提升为蒋介石总司令部的副官长.由于他学识过人,足智多谋.关心他人.严于律己,使其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革命以后,国共两党虽分为两大敌对阵营,可张治中与周恩来的私交从未间断,对中共没有敌意.他曾两次率军与日寇在上海血战;却又是国民党军队中唯一的一位握有重兵、可从未与共产党人直接对抗厮杀的将军.蒋介石曾怀疑张治中与周恩来等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感情深厚,关键时刻误了大事,曾有意地安排张治中率军去直接和红军打仗.可张治中却宁愿交出军权,去军校当教官也不去和共产党人对垒.蒋介石又怀疑张治中亲共通共,安排戴笠等进行搜索证据.可非但没有查到张治中的半点线索,反而得到了张治中手握重权.却从不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10.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被认为分别是研究"是"和"应该是"的经济学。然而,在许多重大场合,表面上的"是"是以"应该是"为前提的。否定了"应该是""是"也就不再成立了。反过来,肯定了"是",也就加强了作为其前提的"应该是"。因此,任何实证主义都必然与规范主义缠绕在一起。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应该是"所产生的"是",而这个"是"反过来又加强了它的"应该是",具有最强的规范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二分法本质上是新古典经济学自证科学的一种修辞。作为一个伪命题,它可以终结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