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翁怡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9-80
2015年1月1日我国新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新法在立法理念和原则上有所创新,规定了生态保护及其违法责任,较为正确地处理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了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同时,该法也存有许多不足,例如公众环境权问题、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生态保护等原则性条文缺少细则支撑等,需要在今后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其修改完善势在必行。修改的指导思想应当坚持"宏观转向"与"微观重点突破"相结合,修改的模式应当以基本法为目标,以解决重点问题为立足点,向政策法和理念法倾斜。修改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原有立法目的和原则进行调整和转变,并对与环境保护要求密切相关的典型问题,如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公众环境权益保护等进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3.
4.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创业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适于居住的环境.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米增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58-6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与环境问题就开始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贸易自由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就此从未停止过争论。文章主要对其争论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结,对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希望能对我国更好地开展自由贸易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雷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2-2
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理解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对于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74-77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关于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是以人为本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以满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的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钟卫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4):66-69
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公民在环境事务方面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是实现实体性环境权的最重要途径。《奥胡斯公约》是迄今为止程序性环境权最完善的条约,从比较法的角度,以该公约为蓝本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程序性环境权的主要不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或者在《环境保护法》中专章规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范围,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重点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的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赵明刚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51-53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以下的发展思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些发展思想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梅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50
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从科学发展观中获得理论启示: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强调保护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环境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致力于环境正义,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改变我国环境保护由政府行政主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和污染排放行业梯度转移使农村出现严峻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从环境资产属性及其区域性公共产品特性视角,还是从农村居民要素剩余索取权和请求权视阈,农村居民都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当前农村居民不仅环保参与度和环保参与层次低,而且面对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环境维权能力弱,相对于排污者和城市居民处于双重弱势地位。要促进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应搞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加强环保立法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推进政府治理方式转变,赋予公民环境自主权,大力推行"征补共治",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居民的社区角色。 相似文献
12.
袁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4-47
自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提出以来,国内学界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其中,针对以人为本的人之含义问题,学界形成了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权意义上的人和无产阶级执政理念上的人民这样三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细品之下,每一种观点都有着可以磋商之处,抛砖引玉,略加述评,以求教于学人。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三重语境及其科学发展观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忠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1):1-5
作为科学发展观价值核心的“以人为本”。是中、西文化的传统精华,也是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旨归,然而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不同语境下的内涵差异造成了对以人为本的诠释上“人民,,拒斥“个人”、“人本”“物本”对立等观念误区,影响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知。只有理解三重语境下的“以人为本”.才能明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域及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崔锐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7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年来的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发展都是源于科学发展观:收获新成就、站上新起点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践行;树立新思想、凝聚新共识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分析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明确新任务、谋求新发展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细玲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70-74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尽可能规避风险,理性地应对危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此,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重视资源储备,致力于经济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以人为本,拉动内需,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山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85-89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它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阐述大连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从6个方面提出大连市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理论和观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杜琪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31-34
环境领域公务员的可罚性具有特殊重要性,其认定也特别复杂。当公务员的职务行为危害环境时,刑法对公务员的权利滥用有一般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考虑构成环境犯罪的共犯或间接正犯。公务员以不作为的方式危害环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违法的核准或许可不加以撤销,二是不干预违法的环境破坏行为。如果公务员居于防止侵害环境的保证人地位则可以以不作为构成环境犯罪。保证人地位的认定要考虑形式与实质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雷玉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22-24
唯物辩证法要求,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理论创新必须推进到什么程度。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引领变化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是适应世界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科学发展观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