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证明的一般层面上探讨了证明涵义、分类、特征、作用四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从不同层次上将证明、法律证明、诉讼证明区别开来,揭示了证明与诉讼证明的内在关系,阐明了诉讼证明在证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诉讼证明是一个行为体系,它的构成需要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证明主体、证明对象、证明手段、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等。这些要素构成了证明制度所调整的对象。证明的要素是静态的概念,证明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它所恪守的基本原则和所运用的方法上。对证明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之揭示,深化了证明制度的内容,描述了证明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因主张而产生,主张是否成立需要证明;证明过程需要借助证据,而证据则需要举证。证明的基本规则就是“谁主张,谁证明;谁证明,谁举证”。其中,主张的性质决定了证明责任,而证明的责任又决定了举证的责任。证明的类型不同,证明责任也就不同;证明责任不同,举证责任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4.
深入探讨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问题,认为此罪的证明责任仍应由人民检察院全面承担,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并指出了此罪的证明责任不同于举证责任,最后就证明责任的履行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证明责任概念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证明责任制度的价值内核在于证明责任的分配。正确理解证明责任概念及相关问题是建构合理的证明责任分配等制度的前提和关键。本文探讨了证明责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从证明责任作为一种机制本身应有内含来界定证明责任的概念和意义 ,并进一步阐释了正确认识这一概念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浅议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就是运用证据证明的过程 ,而证明标准则是衡量证明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要求 ,因此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有关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的规定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在介绍国外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和解析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7.
表见证明是证明评价中对经验规则的适用。它反映了推定的作用,但与事实推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见证明不是证明标准,而属于证明评价的一部分;表见证明不同于完全证明和释明。表见证明的成立必须以反证不力为标准,法官可以依表见证明所确认的案件事实来做出判决。  相似文献   

8.
自然神论的设计论证明建立在不彻底的经验论基础之上,它与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一起,共同构成了基督教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三大经典证明。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理论根据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同时也驳斥了传统理性神学的各种证明。休谟的批判对于康德的宗教哲学和现代基督教神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证明标准是民事证据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考察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多元证明标准 ,分析了我国传统证明标准的缺陷 ,认为我国应建立多元制证明标准 ,并提出了具体的建构设想  相似文献   

10.
证明责任主体即指证明责任的承担者。只有确定了证明责任主体,证明责任制度才能在诉讼实践中产生实效,否则在诉讼争议的事实真伪不明时就无法确定由谁来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文章从理论上对证明责任主体进行了界定,认为证明责任主体的范围只限于诉讼当事人。具体到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主体可包括自诉人、公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侦查机关等,而人民法院、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律师则不属于证明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2.
论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分析和把握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导趋势,可以使我们尽快摆脱陈腐落后道德思想观念的束缚,主动适应新世纪社会和人发展的要求,并在道德实践中做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选择。这是新世纪伊始迫切需要研究而又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课题。在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三大浪潮中,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实现优秀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趋势;东西方优秀道德融合的趋势;人类社会道德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东方道德与西方道德、多元化与一体化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低生育率和老龄化背景下,要实现老有所安和关怀少年的成长,国家体系化的高质量养老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分析“一老一小”人口形势、生育意愿下降背后的原因,研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研究认为,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要强调“一个中心”:敬老爱幼、安老怀少;“两翼互动”,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和生育友好型社会;“四轮驱动”,即高质量取决于服务的福利性、有效性、可及性和及时性。研究还认为,对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群体的服务是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人群,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养老责任包括对这些人群的兜底养老、普惠养老、公平养老和品质养老的责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老年的价值友好、文化友好、政策友好、环境友好和服务友好;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生育责任包括适度生育、优化生育、生育服务和生育保障的责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则要体现生育的价值(文化)友好、福利友好、婚姻友好和服务友好。研究表明,在全方位构建现代化“安老怀少”统一的政策、制度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社区是关键环节,需要顶层设计和分类推进相协调,才能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是当代西方各种自由观分歧的焦点,而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自由与道德、自由与能力、自由与市场三个方面.这两种自由观各有得失,消极自由主义者所确立的物理主义的自由观虽然实现了客观性和道德中立性,但它不过是一种对个人价值、基本利益和需要漠不关心的"流浪汉式"的自由观;而积极自由观虽然关注权利、财富和机会的分配制度,但它是一种求助于人性论和价值观的高度规范性的解释方式,难以使自由主义成为客观的"科学".最后,文章指出了双方发生理论分歧的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周年。 30年来中日两国通过高层频繁互访、三个和平友好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和遵行 ,保证了两国和平友好关系和良好的经贸往来。 30年来 ,两国的经贸往来主要表现在双边贸易、日元贷款、日商对华投资等三个方面。展望 2 1世纪 ,中日双方如能有效地克服大国化趋势造成的摩擦 ,进一步正视和处理好历史问题 ,解决好技术协助和交流等问题 ,将展现出更大的合作空间和领域 ,取得更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党内腐败现象危害极大。滋生腐败的原因复杂多样 ,因此 ,遏制腐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要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党纪教育是基础 ;用竞争机制选拔用好干部是核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是关键 ;加强法制建设是保障 ;进一步强化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是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伯恩施坦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材料"为借口,声称垄断组织和信用制度一样可以调节生产和流通,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表现出的"适应性"和"顽强性",完全有能力和大企业竞争、并存等言论,遭到了考茨基、卢森堡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批驳.考茨基和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驳有相同的视角,但态度、方法和侧重点却有差别,这对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原则去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对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现象、新趋势都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背景上,浮士德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物化身。把该剧与普罗米修斯神话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了解马洛构建求知神话的渊源和过程,充分认识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更好地阐释和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望之畅然"的旧国旧都、对风起北方的描绘,海德格尔对阿尔卑斯山、博登湖、东北风等自然物的依恋,阐发的是心与物融契为一体的神圣与澄明之境,都深蕴着他们对人与世界原初关联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