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价值诉求与教育实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主体失语、内容唯理、方式独白的困境中.追求话语真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价值重构的应有之义.实现个体真实、关注生活世界、达成平等对话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共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悖论"现象中闪现着大学生群体身影,折射出高校德育话语面临着在生活德育化与德育生活化交互转化进程中产生的"失语"困境。针对公共生活元素的强力涉入,高校德育话语必须进行"生活化"转向,通过话语体系构建、意义架构、权力共享的自我呈现等途径对公共生活的理念、秩序规范、实现路径予以重塑,不断提升话语有效性与阐释力,以适应与公共生活间的契合需要。  相似文献   

3.
"红色经典"反映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体系、社会体制、文化模式和价值追求,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深厚的思想底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国内"红色经典"教育的研究视角多从"红色经典"如何改编和受众群体的接受、体会、争议为主,研究成果多以非纯学术研究的形式刊载。因此,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及实现,应从高校自身对"红色经典"的价值内涵、特征、教育需要出发进行研究。借助于政治语境、文化氛围、经济转型、传播媒介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价值困境及原因。"红色经典"教育要成为高校文化、德育建设的优良传统,需国家、社会、学校有机融合,以实现高校"红色经典"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和实践化。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义虚无、生命困顿和践踏生命等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比较突出和困惑的问题,高校德育对此显得无能为力,这与高校德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密切相关。生命教育不是独立于德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但是作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整合和方法论依据,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实践,是对高校德育生命价值缺失的补救,也是提高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场域,大学生则是与网络媒介接触最紧密、最广泛的群体。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型"德育模式的发展;助推虚拟大学生德育范式的发展;丰富了高校德育课程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结合德育工作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和谐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德育是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从五个方面对和谐德育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同时,结合高校德育现状,提出和谐德育下高校德育工作对策与措施:倡导"双主体"的新理念、要求德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建构高校德育主导价值体系、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实践体验、强调德育方式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表现主体间共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为德育理念、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德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开展对话教育、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德育系统等方面,为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指明了路径,对于树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常用的重要方法。但是,灌输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对灌输论带来强烈冲击、开放多元的思想观念对灌输内容的多样性需求增强、不断更新的科技手段对灌输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带来严峻挑战。接受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义在于方法论的启示,从以往的重施教者、轻受教者转变到将受教者纳入到主体的范围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应由传统的单纯灌输向灌输与接受的互动转换,凸显受教者的重要作用,将教育教学过程视为教育者传授、受教者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共同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残酷的就业形势导致有些毕业生心态失衡,校园中出现恶性竞争、道德滑坡现象。严峻的形势暴露了高校德育工作在学生就业教育方面的困境:理想与实际的矛盾、传统与现实的冲突、说教与实践的脱节等等。因此,高校德育应从丰富德育内容,强化就业教育主题;改进德育方法,重视职业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就业教育责任感等方面入手,走出困境,发挥强有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跨越道德与知识的鸿沟--关于高校德育现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德育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存在着智育至上的功利化倾向,导致高校德育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客观上存在着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行为实践的倾向,导致“知”与“行”相脱节。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德育改革,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是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指导下,文章将"交往"引入德育研究的视阈中,认为高校德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精神交往,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尝试提出了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并着重阐述了模式运行的四个原则主体间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平等对话原则;互动交融原则.  相似文献   

13.
高校推进“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务需求,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破解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困境的理想思路。 “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内 在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高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 “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价值转化,开拓“四史”教育在高校多元育人环境中的创新渠道,抢占“四史”教育在网 络学习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我国高校德育建设的理论之本、思想基础和力量之源。文章着重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德育建设的价值定位、价值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络等新型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扬弃教育者与受教者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主客体"关系,在主体间性哲学观的指导下,构建"主体(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的互动交往关系,实现4个方面的转向:即师生关系:从"霸权"走向"对话";教育理念:从"教条"回归"生活";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互动";教育目的:从"预设"走向"生成"。  相似文献   

16.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浓缩在一些成语之中。孟子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种心灵深处"无声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施教者唤醒受教者并让受教者进行"心的焠炼"而自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教者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德育实践过程的本质是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与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现阶段,从自我建构行为激发、价值判断引导、自我建构提升等三方面考察德育实践养成的机制得出:教育主体通过介体传递、场域张力来激发德性主体的德性自我建构行为;通过价值判断力培养、交往对话建构、核心价值观感召力建设来引导德性主体的价值判断;通过价值激励反馈、环体支撑机制来促进德性主体自我建构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论张载的德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非常重视人之道德教育。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和德育受教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德育思想相当丰富,是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探索和发掘孔子的德育思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极有借鉴价值:可以拓宽现代高校的德育渠道;提高德育者自身素质,加强德育的说服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