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海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3)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社会的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盛唐,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文人仕子的关注,开阔了视野,写下了昂扬壮美的边塞诗章。并且那种自信的、自豪的、开放的、开拓的、创造的、创业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并且直接体现到他们的诗作当中。 相似文献
2.
陈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9-261
在盛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文人渴望到边塞建功立业,他们直接成为了边塞诗的新的创作主体,写下了许多关于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审美对象,由此促成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3.
路云亭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4):128-132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路云亭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80-88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5.
任宗儒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2):28-30
边塞诗的渊流一直在发展着,其中盛唐边塞诗特别引人注目,究其原因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盛唐强大的国力、巩固的边防与时代的种种条件;其次是在这种国力下,诗人们本身形成的与时代相一致的胸襟与气度,及至反映在其诗歌中的风貌;最后就是盛唐边塞诗本身的发展,继承了建安风骨,实践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并且盛唐诗歌在内容与题材上都有突破。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实质体现了一点:盛唐边塞诗的时代性格-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6.
佘正松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0-63
作为晚唐诗人,马戴的边塞诗难免末世的衰瑟和哀伤之气。但总体而言,其作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低吟着疲于戍边的伤心小调,另方面又常高扬边塞建功高歌,满怀激情地大笔勾勒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刚健豪壮的战斗和生活场面,以平和的心态和羡慕的神情,由衷地赞美胡人的尚武精神,在晚唐边塞诗坛上,最后一次奏响了盛唐气象的洪钟余响,这既是唐代盛世情怀的回光返照,也是唐代边塞诗中英雄主义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崔玉梅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72-75
唐代是胡乐传入中原的鼎盛时期,唐代边塞诗中也留下了许多描写少数民族乐器的诗作.本文主要针对初盛唐边塞诗中出现最多的笛、胡笳、琵琶三类乐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边塞诗乐器描写的主旋律是"以悲为美".而这种审美倾向既与中国文学偏爱"哀音"的传统有关,同时也融合了诗人远离故土、投身边塞的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8.
高建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67-71
与前代相比,初、盛唐的山水诗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不再局限于具体景物的精细描绘、刻画,而是注重表现山水的整体气象,在山水形象中含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宇宙意识,诗人对山水的认识、体验不仅加深,艺术手法也更为纯熟;二是自然景物和生活感受的结合,山水形象中含蕴着生活美和诗人的人格美;三是不粘滞于物象,注重表达对山水自然的领悟,由此创造出韵味无穷的诗境,山水不仅虚灵化也情致化了;四是风格多样。初、盛唐的山水诗虽然以雄浑、清雅为主,但又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9.
初盛唐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为代表;第二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高适为代表。东北边塞诗具有丰富的内容,情感基调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将陈子昂、高适的东北边塞诗与开元、天宝时期的西北边塞诗相对照,会发现前者写边疆负面现象较多,情绪不及西北边塞诗高昂。这种差异,只有统观唐代武后至玄宗后期从国家西陲到东北的总体边疆形势、民族关系态势以及朝廷的应对策略.将相关诗歌置于初盛唐时期总体民族关系态势影响下的各战区实际状况之中,方可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立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4)
初盛唐时期,人们对清商曲题目的拟写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初唐太宗前后,清乐虽然仍在流传,但因用于朝廷的典礼仪式,一般人不可私拟,且当时人们普遍鄙视吴声西曲,反对齐梁文风,故无人拟写;到了盛唐,出生于江南及游历江南的一些诗人创作了大量的拟辞,掀起了拟写清商曲题目的高潮.他们所拟作品,在题意语词、篇制结构、口吻声调等方面都有意袭用或模仿吴声西曲.这一创作行为在乐府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志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72-76
盛唐时期,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社会生活富庶安宁,诗歌高度繁荣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咏物诗在创作上呈现出新变的艺术特征。诗人们在继承托物言志传统的同时,又发展了这种理论,使咏物诗在创作上呈现出向"即物达情"转变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赵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3)
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至盛唐得以繁荣发展,产生了边塞送别诗、漫游送别诗、官场送别诗等风格多样的送别诗.边塞送别诗写"死别",同时表现了盛唐边塞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态;漫游送别诗写"不忍别",同时也表现了漫游诗人对祖国奇观异景的热爱;官场送别诗写"喜别",表达了隆重场合饯别友人时"勉之忧国恤民"之情.送别诗在大量创作的同时,其交往功能不断加强,并且在"燕集祖送"的特定场合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范,为中晚唐送别诗的模式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欣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7-31
唐代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提高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借代则是唐代边塞诗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段。本文主要从借代的类型以及修辞效果两方面对唐代边塞诗中的借代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叶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3):95-99
在各种诗歌体裁中 ,绝句对于表现空间最为擅长。唐人绝句常借助于空间描写来抒发情感 ,创造意境 ,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 ,取得了绘画所难以取得的艺术效果。这既和绝句诗人们成功地借鉴、运用诸如透视、水墨渲染等绘画艺术的技法有关 ,也和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发挥诗歌语言的启示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岳德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1,21(2):80-86
初唐诗歌之丽体现在以沈佺期诗丽为代表的科举学士文人的诗歌实践之中,是初唐政治生态的变幻与延伸.这些科举文人品藻皇恩浩荡、瑞麒端详,展示的是才学高雅、朝廷器重与身份象征.孕育华丽诗风的自然追求,其中不但蕴含丰富的历史纵深感,其文学生态也别具一格,不仅仅是政治生活以外文学独立的自觉性,更充分显示学士文人已经成为一支参与朝廷活动甚至改造朝廷格局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岳德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1,21(2):80-86
初唐诗歌之丽体现在以沈佺期诗丽为代表的科举学士文人的诗歌实践之中,是初唐政治生态的变幻与延伸.这些科举文人品藻皇恩浩荡、瑞麒端详,展示的是才学高雅、朝廷器重与身份象征.孕育华丽诗风的自然追求,其中不但蕴含丰富的历史纵深感,其文学生态也别具一格,不仅仅是政治生活以外文学独立的自觉性,更充分显示学士文人已经成为一支参与朝廷活动甚至改造朝廷格局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孙春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2-108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