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了能源强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终端能源消费定为考察对象,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工业整体能源强度变动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行业调整、部门调整和技术变动四部分。研究表明,技术变动是影响我国工业能源强度最主要的因素,行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动次之,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措施鼓励工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节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采用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FDI影响碳生产率的双边效应及综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FDI不仅对碳生产率存在促进效应,还存在抑制效应,二者同时存在,并呈现如下特征:FDI对碳生产率的抑制效应要小于促进效应,使得FDI对碳生产率的综合效应呈正向驱动特征.抑制效应平均为0.0345,促进效应平均为0.1243,这使得FDI对碳生产率的综合效应平均为0.0898.2013年后,FDI对碳生产率的综合效应水平整体下降,FDI对碳生产率的驱动遇到"瓶颈"期.FDI对碳生产率的综合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的驱动效应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对外贸易开放程度是释放FDI对碳生产率的"光环效应"的有利条件.据此,进一步提出加强FDI与碳生产率提升的互动机制,提高地方政府FDI引入的绿色化水平,制定适宜区域差异的FDI引用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区域碳生产率的关系,我们在针对中国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展开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DEA-Malmquist分析法测度了包括碳排放要素在内的各区域广义碳生产率,并基于2004—2012年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趋势对于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提升全国层面的碳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在分区域的研究中,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碳生产率的提升影响更为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则表现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全国—区域(省份)—行业—企业”的多层级嵌套结构特征,现有的生产率分解研究对此缺乏专门分析。在动态的Olley-Pakes生产率分解模型中,通过增加区域和(或)行业层级的要素流动,将不同层级的要素流动效应进行了分离,这种多级分解思路在其他生产率分解模型中具有普适性。中国制造业在1998—2007年的经验分析表明:(1)基于增加值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高达11.57%并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异质性,它为制造业增长做出了58.43%的相对贡献,其中企业学习效应的相对贡献最大(62.10%),要素流动效应次之(36.78%),而企业更替效应的促进作用很小;(2)模型中的要素流动层级结构越少,企业学习效应(要素流动效应)被高估(低估)得越多;(3)在剔除全要素生产率的异常值时,将所有观测值放在一起截尾,忽视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和行业异质性,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被低估。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3个地级市所构建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对邻近城市碳生产率提升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2)从区位角度来看,绿色金融政策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规制压力较强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互联网发展程度较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的城市。(3)绿色金融政策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环保意愿,进而对城市碳生产率发挥正向影响。因此,广泛实施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政策,并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有助于城市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8.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同,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甘肃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省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Laspeyres指数及其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更完善、合理的完全分解模型,基于完全分解模型,运用1980~2008年分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并深入分析了能源消费变动及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节能量和节能率。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趋势和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宁波市2002-2013年数据为基础,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了历年宁波市各类能源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对宁波市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余年来宁波市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总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对宁波市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显著。据此,提出了宁波市应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政策环境等降低碳减排压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区域碳排放变化驱动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 LMDI)构建了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进而以重庆市为例,采集重庆市1997 -2009年的能源、人口、经济等基础数据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随时间序列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二者的演变趋势极为相似,均表现为明显的两阶段(平稳演进和快速演进)特征.碳排放变化因素分析显示,经济发展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的贡献值逐年增大,构成拉动重庆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发挥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随研究时序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量的抑制效应不太明显.最后提出了控制重庆市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ML指数不具有传递性特征并且面临潜在线性规划无解的问题,将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引入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并利用中国31个省市1993—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分解。研究表明:是否考虑农业碳排放因素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产生较大影响,忽略碳排放约束会高估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可能导致政策偏误;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普遍存在效率恶化与技术进步并存的局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农业技术效率不增反减;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要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国农业大省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未能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农业优势,农业大省并非农业强省。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延边工业趋于相对衰退。进入21世纪,针对延边工业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产业结构,改造了产业技术,延边工业的运行开始好转,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而利用增长源泉计量模型对延边工业TFP增长率进行估计的结果是,90年代末以来,TFP增长率明显得到提高,这反映延边工业运行好转,但一些支柱行业的技术进步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83--2006年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多数年份全要素生产率都大于1,我国农业正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财政支农弹性及出口弹性均为正值,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城镇化的作用方向与预期的相反,主要因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及对剩余务农人员培训相对滞后所致。  相似文献   

15.
将碳排放作为生产过程的“坏产出”,通过构建基于序列的Malmquist-Luenberger(SML)指数模型,测算1998—2010年中国省际碳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全国总体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区域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0.9%,且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都处于恶化的状态;东部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西部地区最慢,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全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存在明显的发散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方面呈现“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的增长需要我们从关注资本和劳动生产率转移到关注资源生产率.发展以资源生产率为本质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生产率有助于减缓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使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扩大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采用Mal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5年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在社会嵌入性视角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差异中,有36.46%是由其社会嵌入性的不同所造成的;农业结构系数、城市化进程、受灾率、农村人力资本和物流关系嵌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直接影响,认知关系嵌入、资金量关系嵌入、结构关系嵌入、文化关系嵌入、政治关系嵌入有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通过调节农业结构系数、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现.因此,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要同时考虑基本影响因素和社会嵌入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脱钩理论、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碳排放的锁定状态及各产业部门碳锁定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中国碳排放锁定状态主要集中在相对解锁和增长锁定这两种状态,并未出现绝对锁定或绝对解锁的状态;综合碳锁定系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碳锁定形势在整体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部门内碳锁定系数和部门间碳锁定系数都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依据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可将其分为高排放高锁定、高排放低锁定、低排放高锁定、低排放低锁定四种行业类型.摆脱碳锁定,实现碳解锁,应推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低碳消费,树立科学的低碳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