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粗放式及经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在平台建设、内容打造、网络环境等方面做出精细化转向,进而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大数据赋能下,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科技更加全面、具体地收集学生的信息及思想动态,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精细化发展。基于此,将首先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转向的价值进行论述,并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转向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平台建设,提升网络平台的实效性;优化内容建设,提升学生网络识别能力;净化网络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转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言,大数据已然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科技力量,通过大数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动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面更新。针对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缺乏智能性和针对性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构建校园大数据平台、引进AI教学、开展大数据个性思政教育、提升教育者自身网络素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的管理形式出现在各大高校,网络以其便捷性、自由性、平等性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给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要认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主体、客体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面对去中心化、盲目化、碎片化和工具化等现实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系统性思维和价值理性直面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大数据的融合创新过程中,呈现出隐私侵犯、信息茧房、智能依赖、评价定势等伦理风险,对于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前提造成了威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融合创新出现伦理风险,与大数据应用主体泛化后的利益寻租、大数据本身潜在功能具有的伦理诱因、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外在保障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备息息相关。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过程中遭遇的伦理风险,当前亟待重塑积极的技术伦理观,谨守大数据应用的伦理原则,不断完善大数据应用的伦理保障机制,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习惯于使用网络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学习新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对校园中海量化和碎片化的网络交互大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提升思想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角度,构建多维度可视化分析模型,探索交互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研究了网络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指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工作领域变革的挑战,主动深入到网络空间拓展工作,不断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变革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提出了基于网络维度,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题。从文献统计来看,研究论域集中于教育主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个方面。学术界认为思想意识数据化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可能;当前在技术、方法、主客体关系和伦理上还存在融合困境;融合之路应从思维转变、范式重构、技术实现和大数据治理来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来看,两者融合的定位在于大数据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重要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形态,大数据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基础,标识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的新起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转型深化需实现4个转变,即从聚焦大数据向系统研究转变,从应用研究向学科发展研究转变,从着眼大数据向拥抱“新时代”转变,从实践自觉向哲学自觉转变。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文章重点论述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剖析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创新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重塑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占领网络新阵地等,提升红旗渠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1.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就业压力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市场 ,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限制了劳动需求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 ,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是缓解我国资本深化、教育深化的重要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以科教结合为核心理念的洪堡大学理念,就是“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的理念。其体现在“教”上,就是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和使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体现在“学”上,就是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提出现代工程实践教育一些新的构想和进行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