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群的发展使经济利益的增加的同时,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引发了城市群利益冲突。通过解读十八大报告,解构城市群利益冲突,提出统筹城市群发展红利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文章通过对城市群内涵的分析,从国外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因素探析其发展规律,以期对我国城市群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1~2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由于城市群可以扩大聚集经济的优势,城市群有利于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群有利于不同模式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城市群可以扩大城市化中的辐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发展和建设城市群是城市化战略的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优化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七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重点城市群的城市营商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之间城市营商环境差距较大,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水平相对较高;同时,部分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也较大,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营商环境差距最大.分项指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多数指标均大幅度优于其他城市群,但相应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程度也更为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东北地区城市群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城市群的营商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等角度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实现"一城市群一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表现,是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城市高级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支点.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解析世界典型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群发展仍处于形成初期,在这个阶段,城市群内不同城市政府的协调对该城市群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与小珠三角城市群已初步形成各自的政府协调机制,长三角已建立省际高层座谈会以及专题合作制度,而小珠三角由广东省省政府统一协调,而且很早就重视区域规划协调。总结两个区域的政府协调工作,对构建我国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可得出如下启示:重视行政区划的影响;制定城市群规划;不同城市应有正确的战略定位;务实。  相似文献   

7.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科学聚合金义主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浙中城市群是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其尚未形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本文基于浙中城市群现状,运用位序-规模律及Zipf维数分析浙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问题,阐述城市群主轴聚合的必要性,并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打造金义新城,实现主轴聚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群则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先后进入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这必将引起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其结果是在某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群的出现。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突现在我国中部地区。文章分析了该城市群发展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较高层次的空间组成形式,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建设韧性城市、促进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测度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构建了城市群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1—2020年各城市分系统韧性和复合系统进行分析,进一步使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位于中等韧性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西低,中间高”的倒V形。具体而言,经济系统韧性以较低韧性水平和中等韧性水平为主,社会系统韧性以中等韧性水平和较高韧性水平为主,生态系统韧性以较高韧性水平为主,而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则主要分布在较低至较高韧性水平之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全社会用电量因子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从分系统来看,社会系统始终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关键系统。研究表明,城市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群理论研究中,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地方经验"和"历史经验"正在成为新的生长点。按照公认标准,明清江南地区已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中国古代城市群,并实现了中心城市"支配"功能与"服务"职责的和谐,因而有利于城市群本身的功能互补和共存共荣。与之相比,当代长三角城市之间不时出现的"恶性竞争",则多半是因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只想"支配"而拒绝"服务"。鉴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形成一个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等方面联系更加密切的城市共同体,并最有希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对明清江南城市群的层级结构、内在机制与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无疑可以为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最直接的重要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