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晋代嵇康提出养生必须“导养得理” ,强调形神兼养与防微杜渐 ,并要持之以恒 ,方可延年益寿。其论确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维度来审视,杨朱的思想体系中包涵着厚重的美学意蕴,这一意蕴主要体现在其全生全身的理论核心上,它指向的是对生命美学、人生美学的追求。杨朱的养生美学以保全生命、延长生命时间、提升生命层次和价值为指向,通过养生实现了无痛苦人生历程,进而完美生命境界,实现审美化的人生理想,进入到精神自由的追求中去。这一美学思想体现在养身、养心和养性三个层阶上。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科研与众多中外美学家的启示中,可以感到中国古代的气本论生命哲学与美学相异于西方古代的实体性美学.本文从中国古代内陆的地理环境、农业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应的气本论生命哲学背景探讨了生命论美学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养生理论、气韵生动之艺术理论以及民间艺术等多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内涵,最后从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在建设当代生态美学与身体美学中的重要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4.
嵇康《养生论》的养生思想是完整并有一定体系的,在养生目的上摆脱了社会上一些不切实际的神仙想法,把养生分为养神和养身两个方面,并论述了养神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知足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标准。嵇康的养生思想让养生行为变得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他指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5.
6.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嵇康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嵇康认为音乐本体是"自然之和",与人为的社会政治伦理无关,也与人的情感利欲没有联系,它只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自然声音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个人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而孕育,是建立在他的人生哲学基础之上的,有着丰富的人格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初,当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有实践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一实践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必须思考中国的现实,也就是革命和建设的现实.而当我们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的命运的时候,却怀有期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切中中国的现实,而且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这个传统思想也就是以儒道禅为主体的智慧.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它除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外,还必须建构天道论美学和人道论(心性论)美学.  相似文献   

10.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其中嵇康以反“理伪”“争夺”的名教礼仪道德作为自己对道德本质的阐述,以“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作为自己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3.
嵇康是多才多艺的美男子,竹林七贤中的真名土。他尚奇任快,刚肠嫉恶,始终不买司马氏的账。本文从科康走出竹林,投身批判王甫(司马昭的妻父)的太学辩论活动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嵇康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历程。文章还探讨了《嵇康集》的传播源流。《嵇康集》十五卷录一卷,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到明代中叶仅存八卷左右,明人重组号称十卷。其中,吴宽(1435-1504)丛书堂抄本一部,源出来本,为世所重。周树人录辑校,历十余年始成,1956年影印出版,堪称当今之善本。  相似文献   

14.
论嵇康的著述指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嵇康传世作品,有诗歌60首,韵文3篇,论文9篇,书信2篇,家诫1篇。其中,《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是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养生论》主张养形,更重养神,编织出一幅精神“桃花园”;《声无哀乐论》探索音乐理论,闪烁着美学的光辉。两论的核心是“自然之和”,即大和,天和,这是嵇康 养生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名理文章乃至全部著述的精髓所在。魏晋易代之际,盛产两面派,形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名士“清谈”,意在言外,读者但“得意忘言”可也。  相似文献   

15.
嵇康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论体文是其文中最重要的文体,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论体文是在明确的论辩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论辩实践,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而其最具原创性的论辩方式就是攻心术的运用。犀利的论辩锋芒与高超的论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嵇康论体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养生道德观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对人和人格本身进行探讨。提出了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核心内容的养生伦理。不仅从理想人格和哲学层面上探求并形成其独特的养生道德理论,开启了教育伦理研究的新思维,充满了鲜明的批判意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对于人们从中探寻"感悟人生,完善人格,保全生命,坚持节操"的道德修养道路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 ,摩尔根在19世纪末期提出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等理论无不呈现出极大的历史局限性。它们体现在 :1、氏族并非产生于“血缘家庭” ;2、部落并非是个严格的血缘组织 ;3、部落联盟并没有普遍意义 ;4、希腊并非早期国家的典型。澄清摩尔根理论的错误影响 ,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是我们急需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言志"在先秦合有儒家政教的因素,唐宋文论的"载道"同它一脉相承.而周作人却赋予它以新意,强调作家意识的自主性、随意性,并将它作为审美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周作人的"言志"既继承了古代重主观印象与感悟的批评传统,又注意从批评对象寻求作家对人的价值、个性的尊重与张扬,因而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