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联是日常所见的、最为普通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笔者把小对联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教小学生学写对联、用对联,传承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语文观教学。文章分语文课堂对联教学的策略与教学后的思考两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对联和谜语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形式。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关联,但实际上,有些对联与谜语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样的对联称为谜语联。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4.
1.对联如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是普遍的称谓。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联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联作为最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翻译也应遵循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对对联翻译的原则作一探究,以期对对联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6.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对联更是如此。本文通过与《泰坦尼克号》进行比较,对《红楼梦》中的对联进行跨时空试译。  相似文献   

8.
论苏轼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们忽视研究苏轼对联的原因谈起,对苏轼的对联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并对苏轼对联的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0.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11.
谈《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对联形式谨严、音韵铿锵、意义深邃,富于形音义三美。本文将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对联为例,探讨如何再现对联的三美。  相似文献   

12.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13.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14.
冷印工艺可以任意在纸张、绸缎上一次烫出多种颜色的金光闪闪的金字。用该工艺还可制成不同颜色的立体字,可以广泛用于布标、彩旗、锦旗、人名字画、广告等立体金字制作。镜墨对联可说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时兴对联。其字面有良好的镜面光泽,漆黑闪亮,其质量是市售黑字对联所无法比拟的,可在纸张、塑料、金属平面、曲面上印出油光黑亮的字,是市售对联的一枝新秀,远不比金字对联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联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那雅俗共赏的对联,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总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对联从唐宋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不仅如此,对联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受关注程度不高。如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三言,近来人们对其中插入的诗词研究较多,但对对联却鲜有提及。文章对冯梦龙三言中对联的形式、来源、功用、修辞和艺术特点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红楼梦》对联中的象征意义,指出了象征意义翻译的必要性和翻译中存在的困难。针对不同对联中的象征意义,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对对联中的象征意义翻译进行了赏析、评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对联作法及评价对联优劣时,无不一味强调平仄,并认为:“……平仄不协调……全不能算是对联。”①当今不少学者在强调平仄时,则有更详细的阐述。如,刘叶秋同志说:“作对联应该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乎格律,读音须以韵书为准,不能依据普通话。”②在评选对联时,他们更是以平仄是否相协为主要标准,这正如吴小如同志所说:“八四年第二届迎春征联评选过程当中,特邀的顾问王力教授曾特意向评委会强调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讲究平仄,工于对仗,言简意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一类对联,巧嵌数字于其中,更使对联妙趣横生。如:  相似文献   

20.
漫谈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在诗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的特点。对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直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