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的是1990年在湖北省英山县毕家坳北宋墓地所出摩尼教墓碑。此碑立于公元1052年,碑上刻有颇具摩尼教色彩的日、月二字,墓主人姓昭武九姓之毕氏,故知墓主人是从中亚粟特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来华的摩尼教徒。英山还有许多类似的摩尼教墓碑,墓主人都姓毕,因此这是一处毕氏摩尼教徒家族墓地。作者从文献和考古两个方面追踪这个粟特家族的来龙去脉,发现他们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回鹘可汗派到江南经商和传教的粟特商人的后裔。宋代以来江南的许多农民运动都利用摩尼教举行起义。而毕碑的发现告诉我们,江南流行摩尼教当与唐代来华的粟特摩尼教徒及其后裔有关。  相似文献   

2.
覃姓是土家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关于土家族覃姓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集中为有竹氏后裔说和出自巴人五姓之一的瞫姓,为瞫氏所改.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证明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并且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3.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略,所以有关他们的传说或后世的记载,有很多失真的地方.经过考证,认为黄帝的生地应在今陕西凤翔县境,炎帝的生地应在今陕西岐山县境,或在今陕西宝鸡市境.至于黄帝的葬地,汉代的记载本来是很清楚的,就是在上郡阳周县的桥山,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的大梁山.但随着后代阳周县名的迁徙,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也不断被搬家.直到唐朝才把甘肃正宁县东、与陕西黄陵县交界处的子午山当作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并把黄帝陵建在这里.炎帝墓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只说是"葬长沙",并不具体.对此在宋代曾经作过一次认真的调查,终于查清炎帝陵的所在.神农氏和炎帝并非同一个氏族,现在人们往往把炎帝与神农氏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当然这个误解也决非自今日始,至迟在东汉时就有人把神农氏与炎帝合而为一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镌刻有女真文字的三块古碑,即大金得胜陀颂碑、永宁寺碑和重修永宁寺碑进行考证,得出女真文古碑是一千年到五百年前黑龙江地区女真人所创造的历史文明见证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四岳是尧设四时之官,渐变为一个世袭家族。舜时因功得祚国、赐姓、命氏。四岳出自羲和,羲和出自重黎,重黎家族是炎黄集团中,垄断祭祀的家族。四岳是姬姓后裔,又是姜姓所生,故姓姜。夏代仲康时,四岳家族因日食事件受重创,封地被夺,其后人以先人官名命氏,称岳氏。  相似文献   

6.
完颜斜也,女真贵族,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第五子,也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之同母弟弟.斜也一生追随其父兄活跃于抗辽的战场上,在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女真族民族解放事业和金朝社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是女真族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同时,作为辅政大臣,曾协助金太宗进行官制改革,加快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真族政治家.  相似文献   

7.
从文献、考古材料 ,并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考察 ,可以认为 :连山氏是因地而来的氏族名 ,连山氏是炎帝后裔 ,连山氏所居的九嶷山地区就是炎帝和炎族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8.
渤海高氏家族是渤海国右姓高氏的后裔,渤海国灭亡后,该家族便进入辽统治区,以高模翰家族为代表的渤海高氏家族就此兴起,及至金代,高氏家族分为辽阳高氏、辰州高氏与澄州高氏三大地区。在每一地区中出现了不同的家族和杰出代表,随着金朝的灭亡,渤海高氏家族后裔又进入元朝统治区,为元朝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金代完颜皇族词——以胡汉文化融合进程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金词重要创作群体的完颜皇族词人,在词风上其经历了由雄健踔厉到典雅华美,再到简淡萧散的演变过程.究其原因,当是胡汉文化融合过程中,胡化汉化力量的此长彼消、互动互化所致,即最初女真族汉化程度较浅,尚葆有其原初文化性格之时,如完颜亮辈,其给词坛带来的是全新的冲击和活力.随着女真人成为北中国之主,汉化程度日益加深,相应的,其文化的原初野性亦逐渐淡薄,即胡化力量变弱,此时的词文学日益摆脱"胡气",典雅华美,乃至渐入敦厚雅正、简淡萧散之境.这是完颜皇族词风格嬗变所留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神农氏,传为远古部落联盟首领,又称神农氏部落。通过两汉、先秦相关文献,并结合出土文物情况,可初步推断出,上古传说时代的南方、北方都存在神农氏部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等载引,炎帝传为神农氏后裔,其出生地望有甘青说、宝鸡说、淮阳说、曲阜说、随州说等五说。通过文献梳理及出土文物证实,随州历山说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借鉴汉碑进行改制的特色造像石刻,是佛教中国化在艺术上的体现.与以往从造像碑的外在形制和雕刻艺术入手进行的分析有明显不同,从佛教中国化视角来看待造像碑的特点更侧重于考察造像行为与佛教发展的互动.佛教造像碑有"像碑""碑像"等名称,可见其"像"与"碑"的基本性质.它通过刊刻各式图像和文字的方式实际、快速地辅助宣传佛教、信仰佛教,这种形式强调了造像与追寻真实法身的联系.同时,佛教造像碑还承担了与中国传统石碑相似的歌功颂德、纪念记事用途,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此外,造像碑的特点还具体表现为多样与适用性、调和与融摄性、区域与民族性.造像碑的刊刻基本以结社为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佛教造像碑的这些特点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流变、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造像艺术,它反映了佛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向民众生活渗透的进程,也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研究造像碑性质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史特别是北朝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程氏是神话传说中重、黎的后裔 ,是从风姓中分出来的。程氏起源于洛阳的上程聚。咸阳程邑是程氏在西周后期迁居之地 ,广平在西周初可能有程姓先民居住 ,但不是程氏得氏之地。洛阳的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3.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4.
《张景碑》195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此碑的出土并未引起书法界的重视。许多评论多以之为"隶中馆阁"。笔者认为《张景碑》是汉隶典型碑刻,格调典雅,端庄遒逸,足可与《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享有盛誉的汉碑同列。  相似文献   

15.
姓氏合一现象的出现是战国时代的产物,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与姓氏制度本身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贵族和庶人阶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姓、氏所代表的血缘关系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渐渐弱于政治、经济的一个漫长过程。姓氏合一的完成标志着新的现代姓氏制度的确立。我们在探求姓氏合一这一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时,不仅要从姓、氏自身含义的变化上寻求答案,更应当从周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姓氏制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上着手。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良教诸范”碑,研读碑文,认为这是证实美国教士于晚清至民国期间在连云港地区传教行医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了近代美国基督教对连云港地区的西医、基督教等方面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曾巩对于碑传的理论认识不仅有着深厚的史学渊源,且与北宋诗文革新紧密相关.在《五朝国史》的纂修过程中,曾巩秉承中唐以来的史学传统,在历史书写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史义".在《南齐书目录序》《寄欧阳舍人书》等文章中,曾巩主张"析理明道"是碑传价值所在,择人立传是作者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洪渥传》《徐复传》等作品中,曾巩提出"人之所易到"是解决纪事征实问题的关键,"平正中和"对于包括碑传、行状在内的传体文书写具有导向作用.曾巩碑传理论由史而涉文,并不局限于作家、作品之一端,对于扭转碑传好奇虚妄之倾向,提倡平易简淡之文风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残碑断碣是文人治砚的重要材料,黄道周断碑砚即系苏轼墨妙亭诗碑残片雕琢而成.以古代碑刻为砚,是士人崇尚古雅、尚友古人的风尚使然.黄道周以断碑为砚,尚友苏轼,体现的不仅是黄道周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认同,更体现了对其人格和人生志趣的仰慕.黄道周殉难,其断碑砚辗转流传,后来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吟咏.后人珍视黄道周断碑砚,既是因为苏轼的书法、人格,也是因为黄道周“文章气节两不亏”,同样是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9.
金朝历代统治者从总体上看都很重视汉文化,其中金章宗完颜璟是汉文化成就最高也是对推行汉文化最有贡献的一位.他一方面注重提高自己的汉文化修养,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各个领域都颇有造诣;另一方面,他创造了宽松的思想、制度、政策、文化环境,鼓励和引导女真族人认同、接受、研习汉文化.主要措施有:确立儒家文化在思想领域、礼仪规范、政治生活中的正统地位;大力发展汉学教育,为女真族人创建良好的汉学教育载体;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最终形成了金朝学习研究汉文化蔚然成风、儒学忠孝仁义观念深入人心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