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对处在彝、汉杂居区的云南通海县里山乡的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里山彝族的语言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彝语是彝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之一,仍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2)彝、汉双语竞争是彝族语言生活的客观存在,但双语和谐是主流.(3)彝语的使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上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4)在与汉语长期接触中,彝语受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从民族分布、民族内部凝聚力、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汉族的认同度、族际婚姻、语言接触等角度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里山彝族语言生活的因素,并预测了今后里山彝语和彝汉双语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白彝支系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的“活态史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白彝这一族群独特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意识。研究其民族服饰,对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而开发民族商品与发展文化旅游,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0年8月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规范彝文方案>.随即开始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广使用,后来推广使用面覆盖到整个彝语北部方言区.30年来,规范彝文在全国党代会、中共中央全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全国性的会议和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国家机关、教学科研、新闻传媒等广泛使用.编译出版大、中、小学教材、扫盲、培训等各种彝文教材860多种1000多万册;出版科普等各种各类图书1000多种7千多万册;农村、企业脱盲人数达110多万人;大、中、小学808所在校生接受彝汉双语教育,彝语文教师2000多人.彝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彝汉双语,提高了彝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彝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进步.有力推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冷落了的民族语文事业又蓬勃发展起来了,随着全国民族语文事业的发展,彝语文事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1979年以来,中央民院、西南民院、云南民院和贵州民院相继恢复或新开设了彝文专业;创办了四川省彝文学校,西昌师范校、凉山民族师范学校等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彝语文专业;彝族地区的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彝语文课,西昌师专开办了彝语系,计划在1989年开始招生;农村扫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与此同时,各级各类彝语文工作机构重新恢复或成立了。彝语文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现今彝族聚居区的自然条件来看,大都不适宜种植水稻,但不能就此断定彝族先民与稻作文明无缘。通过考察彝语稻作词汇发现:"稻"为彝语自源词,在彝语方言形成前便已存在,彝语支1诸族的分化是在学会种稻之后;彝语稻作词汇丰富、用法独特,这是彝族早期稻作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稻"为彝族固有农作物,也是彝族早期食物来源之一;明末清初以来,彝族稻作发展深受汉族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川彝族分为四个支系:什乍、阿堵、合苏和义诺。不同支系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及居住位置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异。义诺话就是其中义诺支系说的一种话。由于这一支系的裤脚特别大,因而也有人把这种话称为“大裤脚话”。这种话使用人口约50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乐山市的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县、美姑县;另外宜宾地区的古蔺、屏山,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越西等县和云南永善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义诺话虽属彝语北部方言,但与北部方言其他支系的话有一些差别,相互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义诺话在语音上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撮唇音、长重音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完全没有借词,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完全是孤立的。当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接触的时候,借词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汉民族和彝民族相互接触的历史是相当长的,最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彝族和汉族的接触从彝语借词中可以反映出来,如彝族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有不少地名与彝语有关或与彝族历史文化有关,就西南地区部分典型地名和彝族聚居区地名,从彝语的角度也从汉语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有些地名应是出自彝语。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成立于五十年代初期。三十多年来,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藏、彝语文高级专门人才。 该系下设藏语言文学和彝语言文学两个专业,是国家民委所属的重点学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该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以本科为主,同时举办藏汉双语文干部专修科、夜大接受进修生、委托生和外国留学生,并将招收藏语康方言、藏语修辞学、彝语、彝族文学、彝汉双语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滇东是彝族传统聚居区之一。彝族在历史上长期信奉原始宗教,不少与此直接相关的祭祀活动在滇东彝族群众中传袭至今。考察研究这些祭祀活动,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彝族古老而辉煌的文化传统、宗教内涵和社会思想。本文以曲靖市大落伯彝村为主,对滇东彝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作一考察研究。 大落伯位于滇东曲靖市南部彝族聚居区东山镇境内,全村二百多人几乎都是彝族(白彝)。在这里,彝族的传统文化、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显得较为完整古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田野调查第一手材料,对新时期我国彝汉杂居区彝族青少年的语言生活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里山彝族青少年的语言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都保留并熟练使用母语;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彝语外,还兼用汉语;三是在彝语能力、语言习得和双语关系上,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彝族何时始迁广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彝族,无论是居住在滇桂交界地、六韶山麓的那坡县白彝、红彝,还是聚集在毗邻贵州省、南盘江南岸的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黑彝,都被认定为古代氏羌后裔,其先祖曾在四川的邛都(今大凉山地区西昌一带)、贵州的乌蒙和云南的滇南等地区繁衍生息,后来陆续向各地迁徙,直至广西那坡、隆林等地。这点说法比较一致,而且得到较多的文字资料所证实。然而,在迁徙的路线、原因和进入广西的时间(朝代)上,却有较大分歧。这里,根据本人所接触的资料和彝族地区的传说,就广西彝族出现的朝代上,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见。过去广西部分同志曾认定彝族是明朝以后才进  相似文献   

13.
尔苏藏族是藏彝走廊最早的土著人群之一,是藏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尔苏藏族语言能力很强,除了母语尔苏语,还会说彝语和汉语,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双语、三语人。但是这种情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有较大改变,一是不少尔苏人搬迁到离县城更近的地方生活,二是尔苏人的生活与汉族、汉语的关系比彝族、彝语更密切,所以会讲彝语的尔苏藏族人呈明显下降趋势,三是尔苏青少年的母语能力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画腾,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曾经有过的原始信仰。从概念上说,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那些动物、的象征或保护者。一个民族的图腾对该民族的政治、文化、道德、深刻的影响。广西彝族白彝文系龙虎图腾反映了该支系彝族人民,“图腾”即相信自己民族植物或无生物成为该氏族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有着对这两大类型动物的深情  相似文献   

15.
彝语和汉语虽然都是汉藏语系的语言,其语言亲属关系比较密切,彝文和汉文都是本民族自己原创的方块文字,彝族和汉族交往的历史从没间断,彝汉双语相互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自成体系的两种语言,其相异成分比相同的成分要多得多,特别是语音系统差异较大,在彝汉双语语音教学中,采用对比而非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17.
滇桂交界地区彝族“跳弓节”调查与分析张莉萍分布在云南、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的彝族,自称“芒”、“芒佐”。当地人称之为“白倮倮”或“白彝”,乃因其男女老少喜着白色上衣而得名。白彝聚居的村屯主要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者祥屯、达腊屯、念毕屯,三屯人口总...  相似文献   

18.
彝语比喻同汉语比喻一样具有真实准确地反映本民族的心理感情、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宗教信仰等文化特征的作用。研究彝语比喻是研究彝族文化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系彝汉杂居县。全县总人口约18万,其中彝族占44%。民主改革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由于“左”倾错误和其它原因,长期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雷波县各级党政领导,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认真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根据群众意愿。在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农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养育逐渐成为主要家庭抚养模式。 聚焦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的隔 代养育问题,通过田野工作,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社会中隔代养育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地的彝式教育情况,彝族隔代养育涉及 的各主体情况。 发现彝族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养育者,即家支系统,也发现彝族农村隔代养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养育者 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和社会文化适应程度低;被养育者自理能力、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等存在问题;大量老年人和儿童留 守凉山,他们各有现实需要且面临各种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本地隔代养育家庭层面,家支、学校、社区层面,凉山彝 族整体社会系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