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文心雕龙》全书义脉纵贯,"枢纽"五篇是文理的基础,而"上篇"二十篇之论文体,与"下篇"之论文术,体用相依,而总归撰作的用心。此心为总持文体的关键。故论《文心雕龙》文体之说,必须根本其意义脉络,则其中的"常理"便显然可见。刘勰寻绎文章之体的常理,是为立言事业建立"极",即树立以崇高的标准。刘勰的用心,成功地实现于"上篇"文体观念的建构之中,《宗经》"六义"涵盖所有文体的理想境域,以"雅丽"为整套文体观念的灵魂,心为根本所在。本文通观《文心雕龙》文体论,从而显照其一以贯之的文体"常理"。  相似文献   

2.
宋代议论文发达,而论兵之文是其中之一大宗。在仁宗朝庆历新政前后,尹洙的论兵之文颇有代表性。由于他曾身履战地,屡历战事,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故其论兵之文不同于泛泛的书生之论,述战守胜败,详明剀切,尽当时利害。又因深得《春秋》“谨严”的史家笔法,使其论兵之文形成了“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  相似文献   

3.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一句古语揭示了人类“报本思源,认祖归宗” 的天性。 1977年,美国作家费利克斯的《根》风行於世,也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寻根热”,居住於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及其後裔纷纷加入了血浓於水的寻根热潮。其实,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传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悠久,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祖先和故土的眷念也更甚於他族,他们曲折辗转的经历谱写了一部生生不已的寻根史。 2001年7月23日,3000多名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少年,带…  相似文献   

4.
近日,有着书画专场优势的北京匡时正精心筹备2011年秋拍“与佛有因——近代名家佛教题材书画作品专场”,包含了近代佛教题材书画精品之森罗万象。  相似文献   

5.
苏轼反对文学创作的雷同。他写的《答张文潜书》中有一段人们熟知的文字: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於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 此则王氏之同也。”这一段文字是批评王安石的。王安石的一些散文,言辞犀利,说理透彻,不失为好的文章。苏轼认为,他的毛病“在於好使人同己”,要求天下人的文风和自己的一个样。这就使得文坛象盐碱荒滩,黄茅白苇,一望无边,十分单调荒凉。  相似文献   

6.
李鸿业     
1948年生於北京。自幼酷爱绘画,学生时曾在少年之家学习素描写生,工作後坚持自学,1981年始,专攻花鸟国画。於1993年举办画展,作品“思秋”、“清趣图”被日本友人收藏。同年10月,参加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o周年”,作品“薰风’为中南海收藏,并收人中南海珍藏画集第二集。1995年中国体育书画大展、作品“舂”获优秀作品奖。1996“春锦图”收人“中国当代中青年著名书画家精品集”第一集,并多次参加各书画团体展览。现为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现在首都博物馆技术部从事古字画修复装样技术工作。李鸿业…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虽取读书札记形式,但“胸中充积既多,触处逢源,无所窒碍”(段玉裁语),故能体大思精。初读时,往往叹其奥博,有应接不暇之感。因忆沈兼士先生《说文段注摘例序》中教人读《说文注》之法:“粗观之,似汗漫无归宿;读者倘能以其散见于全书中发凡启例之论,最而录之,参互以求,纲领亦自易得”。于是先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妇女观因“五四”时代思潮而发端。早期基于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矛盾之论 ,引发于自我包办婚姻的感同身受 ;后期为了真爱可以忘掉一切的惊世之语 ,源于自己对浪漫的渴求和婚外恋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一) 《陈书》卷7《后主张贵妃传》:“时龚贵嫔为良娣,(张)贵妃年十岁,为之给使,盾主见而悦焉,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 按:“为之给使”之后当为句号,因为张氏为龚氏使女是一事,后主见而悦之是另一回事,其间相距若干年。若按上文标点,则二事紧接发生,十岁幼女竟然生子,不免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10.
在《左传》的“徼福於 (于 )NP”句式中 ,NP是施福者 ,而非受福者。因此“徼福於敝邑之社稷”的正确训解 ,应该是“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 ,而不是“求福给我国的社稷之神”  相似文献   

11.
物极必反,爱情也是。一颗巧克力足够,哪怕半颗来分享才会用心感受其味道,这一瞬的感觉更会用“初恋的味道”来定义并用一生为之怀念。适可而止这是常理,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2.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的开头两句。但一本作“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种不同版本共同流传。千百年来学者莫衷一是。然度之常理,当以一本为是。另本恐后人传抄之误。因杜牧决不会在同一首诗中,既写成“草木凋”,又写成“草未凋”。今人尽管拿不出什么根据来证何者为是,但综观全文,我以为还是“秋尽江南草未凋”为是。拙见如下:  相似文献   

13.
布鲁诺承接库萨的“能-在”学说中的内在性思想,去掉了后者那里的超越性维度,而发展出一套更彻底的内在性思想:质料自身的运动,自身生出形式并实现作为至善的其自身。布鲁诺在将近代哲学引向对内在性真理的追求的同时,也使得近代哲学失去了对世界根本秩序之来源的关切。如果没有布鲁诺这关键一环,而仅仅停留于“认识论转向”一类的泛泛之论之论,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近代哲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阮籍的《咏怀诗》 ,由于历代论者多从汉学实证的角度以“归趣难求”、“难以情测”之论论之 ,从而给人以晦涩难通之感 ,使其艺术的光泽倍黯。本文则试图从其审美意象多重性的角度 ,分别从朦胧性、哲理性、情感性几个层面对其审美艺术进行探讨 ,力图归还其审美艺术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5.
徽商是徽籍人商帮,唐宋以後,“黄巢之乱”和“靖康之乱”连续两度造成徽州移民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以当时的徽州耕地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几是达到饱和,於是民众生存空间更小,徽民们“非经营四方,绝无生治策”。於是“天下之民寄命於农,徽民寄命於商”。正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商遂在南宋时开始形成。但早期的徽商还是一种简单的以徽州山林盛产的茶、木、瓷土等换取徽州所需的粮、布、盐等的缺盈互补贸易,明以後徽商才得到大发展,不再局限於以徽州为中心的贩买贩卖,而是面向全国,经营规模也越…  相似文献   

16.
《潜溪诗眼》条目虽不多,但其中却有富含诗学价值的内容,特别是涉及“识”、“炼字”、“命意”等的内容。其论“识”,与黄庭坚、严羽之论有相通之处;其论“句法”,亦有可取之处,与黄庭坚、吕本中有同有异;其论“命意”,涉及“言”与“意”之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已故王欣夫先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学养精深,成就卓著。因欣夫先生逝世于“文革”时代,其人其学,今人尚乏专题之论。本文经数年积累,对欣夫先生学行试作综述,所述包括其家世、生平、师友、论著及藏书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均经爬梳原始资料获得.希望对深入研究欣夫先生之学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代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指出孔、孟、荀等人对于人性的假设正是其“治国之道”的必要前提;先秦儒家之论人性善恶,与现代管理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强调塑造人性以实施管理,正是先秦儒家人性理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由”和“由于/於”都可作为表因的因果连词,它们均由动词直接或间接虚化而来。动词“由”在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虚化的路径有两条:由动词直接虚化为连词或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由介词虚化为连词,但却殊途同归。而“由于/於”的虚化则经历了两个阶段:“由”和“于/於”凝固成词阶段和“由于/於”语法化阶段。“由”的虚化并没有对“由于/於”的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情为雪塬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儿时就已倒背如流,然而对於这句话的内涵未曾深思。而立之年,略得学识,渐渐地对人生之意义有所悟。曾经试图叭绘画形式表达自己不断深化的认识,却未称。L。充其因:欠情,情不到则意不达。甲戌年夏月偶忆及太史公言,心有所感,笔锋再次回到了故乡的丧葬文化,得《雪源》一画的创意。我的故乡位於渭北高原,在那*源源相望,沟沟相连,村村礼尚往来,家家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以情系之、以德衡之。德高望重胜过万贯家产,情其意切换得风和日丽。厚厚的寅土高源深处蕴藏著悠悠古风,萌发著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