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碧芬 《学术探索》2011,(1):94-102
传统的“立君养民”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以民养民”论大量出现,把救助困者、贫者看做是富民的主要责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社会生活中,主张以富助贫;第二,灾害发生时,主张以富救困;第三,主张宗族内部以富帮贫;第四,政府也极力主张“以民养民”。这一主张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明清时期富民举办社会救助活动的兴盛;二是富民借助社会救助实现基层社会控制权的扩张。探讨这种养民思想及实践,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慈善事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来源于对辛亥革命及其在民国初年一系列政治斗争失败教训的总结;来源于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了解启发;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民众力量的了解启发;在改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教育启发工农觉悟的过程中,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并且有了深入发展.在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实践中,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发他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等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最终"为工人农民谋利益"而流血牺牲.廖仲恺的重民、利民、为民思想,"为工人农民谋利益"而献身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新的"孔子改制说",强调了孔子立制的根本性法规范地位。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在于其为实现"君民共主"主张,于1895年提出的"议郎制"改革设想受挫。面对挫折,康有为继续坚持其"议郎制"的立论基础——"孔子改制"思想,又复受近代宪法理念激发,最终融铸传统"宪法"思想和"孔子改制"思想形成"孔子制宪说",以强化孔子的政治权威地位,突出孔子立法对君主的规范作用。"孔子制宪说"建立起了"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间的逻辑联系。"君主立宪"思想经康有为提出后在清末广为传播,成为清末政治改革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4.
民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之一。本文通过宪政、宪法学知识对李大钊民彝思想的分析,提出了民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宪政主张的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寻求富强”成为时代的一大主题,思想家严复以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切入口,积极主张中国应走自由经济之路,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在观念层面上提倡“开明自营”,在政策层面上提倡“听民自谋”,在制度层面上提倡“定之以公约”。这些观念不仅使之成为那个时代卓越的思想者,而且对当代国人思想的改铸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富民强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学者们,本着重事功、讲实际的思想,立足现实,针砭时弊,反对“抑末厚本”,主张“农商并重”,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鼓吹富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中的作用,提倡保护富人,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呼吁施行有利于百姓利益的种种措施,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而国强、国家中兴统一的目的。他们的思想主张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南宋两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至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判断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还是"民主"需要考察他对"民"的界定和解析.黄宗羲强调"民"本性上的不完善性,肯定了"民"的价值中心地位,明确了"民"的阶层分化和"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但是他认为"民"还不是自我解放的行动主体,依然是君主"教"、"养"的对象.因此他论述的"民"依然是"民本"范围内的臣民,而不是"民主"意义上的人民.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中国思想中找寻自然法资源,是一项有待学界完成的有意义的工作。孔子正当性主张中的“天命”较西周有所突破,符合古典自然法的特征,孔子的正当性主张也因此具有古典自然法的属性。基于孔子的正当性主张,统治者应在保障民之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激发民之内在德性,使之自我完善。这一目标与西方基于古典自然法思想的正当性主张目标相似。与孟子比较,孔子鲜少论及人性,其正当性主张因此未发展出充分的自然法意义,但正是因其将“天命”与个人相联结,才有了孟子的心性哲学,以及孟子充分体现自然法意义的正当性主张。  相似文献   

9.
论王夫之的尊君和重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传统天道论基础之上的人道论是王夫之哲学、社会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的人道论主要体现为尊君和重民两个方面。其尊君论的核心是以道统限制治统 ,君主只有遵循道统 ,先德后治 ,先公后私 ,以民为先 ,在此前提下励精图治 ,才是合格的君主。否则 ,臣、民可以不忠 ,可以易君 ,可以革命。所以 ,王夫之提倡的是相对的君权论。关于重民 ,王夫之重视人民的力量 ,恤民、忧民 ;要求君主必须采取措施 ,让人民安居乐业 ,富而教之。但他又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怀疑人民的能力、畏惧人民的力量。所以 ,在制约君权和重民这两个方面 ,王夫之要逊色于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 ;在对民主和人权思想的开拓方面 ,他还局限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之内而没有大的创新和建树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明治时代思想家中江兆民的《三醉人经纶问答》,最早系统地阐述了针对中国的殖民主义、扩张主义、军国主义思想和主张,并呼吁当局予以采纳。该书的基本思想成了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认为"为政在人",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伦理道德的方式解决"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为政思想和主张。孔子德治思想的创设和建构,是对周初"敬德保民"等政治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知天命",既是对周初"以德配天"的政治化天命观的转化和超越,也是其德治思想的价值根源。孔子把天人关系的重心从"天道"转向"人道",影响中国政治思想数千年,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判断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还是“民主“需要考察他对“民“的界定和解析。黄宗羲强调“民“本性上的不完善性,肯定了“民“的价值中心地位,明确了“民“的阶层分化和“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但是他认为“民“还不是自我解放的行动主体,依然是君主“教“、“养“的对象。因此他论述的“民“依然是“民本“范围内的臣民,而不是“民主“意义上的人民。  相似文献   

13.
资本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内在驱动力,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形式.基于私人资本盲目逐利而导致的经济危机、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的认识,孙中山提出必须节制私人资本.而欲利用资本以实现“利国福民”,孙中山提出还必须发达“国家资本”.他提出解决发达“国家资本”的资金筹集、人才技术和产业选择的设想与方案;主张“发达国家”必须解决其“耗费而乏效能”问题;还提出发达“国家资本”目的是“利归于民”;而要做到“利归于民”,又“必民权主义实施”.  相似文献   

14.
尤锐 《江淮论坛》2021,(6):5-13
《商君书·徕民》是战国晚期比较特殊的作品.作者对秦国"百战百胜"却克服不了"三晋"敌人感到疑惑.基于对新的人口、经济、军事条件的理解,作者对《商君书》早期篇章的建议做出了彻底调整.他主张采取"人口战争"的策略,以改变秦国与"三晋"的人口不平衡状态.《徕民》篇的革新思想体现了商鞅学派的思想变迁.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对掌握老子政治思想及其圣人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常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全章的中心句,它揭示了"圣人之治"的核心。该章阐述"圣人之治",始于"不尚贤",终于"无不治"。"不尚贤"与使民无知有关,"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与使民无欲有关。圣人之治除了有"虚其心"、"弱其志"的一面外,还有"实其腹"、"强其骨"的另一面。老子所谓使民无知、无欲可说是圣人以其愚而使民愚,而这与让民众保持在素朴状态中有关系。他主张用"为无为"这种积极的"无为"来实现"无不治"的目标,即圣人以其"治己"而使民众普遍"治己"。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深情地热爱自己家乡父老、热爱祖国人民的先哲。本文旨在探讨王船山深沉的忧民爱民意识,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一、即民见天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孟子的话最具代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从古代重民轻天思想发展而来。早在西周统治者从商王手中夺取政权时,就开始怀疑天命,提出了天心即民心的主张。《尚书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听自我民听”,从民心代表天心代表天意,说明自己夺权是合符天心的。与此同时,也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运用地下材料 (上博简《民之父母》篇 )与地上材料(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这二重证据 ,对孔子有关“民之父母”的思想做了详细研究。作者围绕“民之父母”、“五至”、“三无”、“五起”等说法 ,将简本与传本一一对勘 ,找出其文字差异 ,考定其孰为合理 ,然后分析其思想意义 ,指出礼所代表的秩序原则、乐所代表的和谐原则以及作为实施两者的主体所具备的德行因素 ,构成了孔子所理解的“民之父母”的政治意涵 ,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儒家政治学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天"与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建东 《甘肃社会科学》2007,(3):188-191,152
董仲舒是一位对汉代社会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也是中国古代具有人格影响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他的"人"与"民",及其"顺命"的统治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实施统治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内容.认识董仲舒的统治思想,对认识中国传统政治观点意义非常.  相似文献   

19.
姜鹏 《理论界》2010,(2):132-133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平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以民为本,反对暴政;减轻刑罚,减少战争;制民之产,使民以时;重视商业,轻徭薄赋等重要内容。研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旗民分治管理体制是保证八旗在清朝统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清朝统治者继承前朝的科举制度,使其成为选拔人才、巩固政权的重要途径.因此,旗、民在科举问题方面呈现的差异性既是对旗民分治管理体制的具化,又是巩固并强化其存在合理性的重要保障.而黑龙江地区则因地处最北方,成为清政府保障八旗统治优势,不受汉化染指的堡垒.以黑龙江地区为例,阐述该地旗民分治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明晰民人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黑龙江地区民人科举的相关问题.旨在为清朝民人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