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年通过录像带看到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袁鸿决定投身戏剧。后来,成为"表演工作坊"的制作人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戏剧制作人袁鸿就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他通过一盘朋友的录像带,看到了一出台湾话剧,从此以后他决定投身戏剧,直到现在。那出话剧就是赖声川的名作《暗恋桃花源》。在袁鸿的世  相似文献   

2.
赖声川作品名正言顺进入内地了,《暗恋桃花源》之后,他又让女人们说起了相声喜欢相声的北京观众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里再一次大饱耳福,他们在"北展剧场"听到了一台长达两个小时的好相声。这一年来,郭德纲大多数的时间在剧场之外,所以这出相声的主角依然不是他和他的德云社,而是刚刚结束《暗恋桃花源》全国巡演的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这出与众不同的相声剧名叫"这一夜,Women说相声"。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人内儒外道精神的延展,是隐逸精神原型在历史上的一次集结,唱出了华夏千古文人对乌托邦的渴望.它繁衍出了中西古今众多不同版本,其中以法国作家谢阁兰的散文集<出征>、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诗体剧<武陵人>、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最为有名.三者以<桃花源记>为轴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互文织锦,共同演绎着古今中西的乌托邦追寻或背离乌托邦幻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四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梦里花落不知愁的季节。赖声川演了20多年的《暗恋桃花源》终于在这个四月末来到了温州。这个当年被誉为打破了戏剧常规、又把戏剧带出了死胡同的划时代作品,在被多个版本演绎后,又焕发出很多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赖声川剧场最突出的特征,在创作手法上体现为“集体即兴创作”,在剧场文本上表现为“剪辑拼贴”。从前人研究的终结处出发,以赖声川及其“表坊”最著名的剧作《暗恋桃花源》为例,引入西方后现代主义极具影响力的互文性文本理论,对赖声川剧场的文本建构策略及其赋予剧场以强大生命力的“神秘”机制进行具体的考察,企望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互证,得出一些对解读赖声川剧场魅力可能有实际帮助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影片《暗恋桃花源》是对互文性理论极佳的艺术注解,在《暗恋》和《桃花源》之间的互文性演绎关系中叙述了一个永恒的情感困境。该剧作之所以能够风行20多年,不仅在于其突破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这种互文方式乃是其编导者文化寻根的潜意识对两岸关系现状的自觉反映。  相似文献   

7.
解构是《暗恋桃花源》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而复调结构则是这出戏能够成为有机整体的最基本框架。从《暗恋桃花源》运用的解构手法出发,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分离出剧作的各个层次,还原全剧隐含的复调结构,从而探究出导演与主创人员对戏剧,以及对人生、爱情等哲理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8.
赖声川让女人说相声,是一出貌似喜剧的悲剧;余华的《兄弟》则在舞台上变得干净了国庆长假的时候,抽空看了两场戏,一场是赖声川的《这一夜,women说相声》,另一场是根据余华的小说《兄弟》改编的同名话剧,赶巧了,一个说的是女人,另一个说的是男人。《这一夜……》系列是赖声川的得意之作,像《007》一样可以一直  相似文献   

9.
民族寓言是民族叙事的一种独特形式,台湾百年话剧的民族寓言包括原型叙事、历史叙事和乌托邦叙事等。原型叙事作为文化记忆与集体潜意识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琴韵千秋》《楚汉风云》《和氏璧》等剧目中,知音、君子、英雄等“原型”意象隐藏着文化特质和人格,以新型话剧形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文化精魂。历史叙事作为历史记忆与现代转型的民族寓言,体现在《国姓爷》《阉鸡》《胜利进行曲》《光复进行曲》《牛犁分家》等剧目中,以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展现台湾人民在荷占和日据时期集体的反抗斗争和后殖民论述,也展现台湾人民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乌托邦叙事作为社会理想与现实指涉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猪八戒做和尚》《武陵人》《暗恋桃花源》等剧目中,“桃花源”作为中国人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台湾剧场重生,创造乌托邦叙事的民族寓言。民族寓言使台湾话剧激活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蕴含集体无意识能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理想色彩和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10.
《暗恋桃花源》作为现代剧场艺术作品的成功之作,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特点:一、两个故事交叉进行的复式结构;二、悲喜剧结合的观念形式;三、能指与所指发生错落的语言艺术,从而把戏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罗拉拉 《金陵瞭望》2008,(23):62-63
凭借采用中国传统的曲艺相声和舞台剧相结合的独创手法创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赖声川才一举成功。近日,赖声川首部大陆原创舞台剧《陪我看电视》又来到了南京。这一夜,我们在看赖声川。  相似文献   

12.
晨阳 《可乐》2009,(10)
冤家出演情侣1999年,姚晨放弃舞蹈专业的学习,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一次小品课上,老师要求她和同班同学凌潇肃演《暗恋桃花源》中的一对情侣。姚晨心想,凌潇肃,不就是那个一直戴着墨镜的小子吗?连上课都戴墨镜,难道怕人看他的眼睛啊?这小子跩跩的,不大爱答理人,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天津南开学校成立了新剧团。该团从成立之处上演了一系列精彩剧目,并在自身演剧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侧重分析新剧团早期三部代表性剧作:《一元钱》、《一念差》和《新村正》,从它们的思想内容、编导演特色以及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在走向现代话剧过程中南开早期话剧的特色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发展到《新村正》一剧时,现代话剧的面貌已经呈现出来,从而肯定南开话剧在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另一标杆,作为"西洋物""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出现近百年后开始悄悄衰弱。本文以赖声川先生以及他的表演工作坊为对象,通过分析赖氏话剧营销模式,提出我国话剧产业可借鉴赖氏话剧的营销模式,进一步强化营销推广、改进营销策略、创新营销管理,以期对于大陆话剧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充实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诗》是他晚年写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喜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写了一篇记。记实际上是诗的长序,能独立成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姊妹篇。《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散文。它通过渔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社会概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深刻地叙述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一诗一文,形式不一,主题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桃花源记》)问世后,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兴趣,著文呤诗,可谓连篇累牍.尽管聚讼纷纭,但综合起来,仍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把桃花源说成“仙境”或“仙窟”.唐王维《桃花源行》云:“初因避秦去入间,更闻成仙遂不还”,就把它说成“仙境”.唐刘禹锡在桃花源所在地朗州(今常德)作太守十年,写了《桃花源一百韵》,则把它说成“仙窟”.仙窟之说,唐代韩意,宋代苏轼早已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晨报》是20年代初中国早期话剧发展的基地。《晨报副刊》上记载了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中国早期话剧的启蒙追求,展现出早期话剧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三年的话剧艺术,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开拓了崭新的局面。它的重要标志,是在话剧创作中,反映社会主义时代阶级斗争的新剧目,比之前几年,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而且在思想和艺术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高。不论是在全国舞台上盛行的《霓虹灯下的啃兵》、《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或是在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丰收之后》、《小足球队》、《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等,都以崭新的思想艺术面貌,强烈的时代气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这些优秀剧目,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戏剧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现代剧如何反映社会主义时代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后,"桃花源"便成为诗歌表现热点。王维、韩愈、王安石的同题桃花源诗堪称代表。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桃源主题及表现方式皆出现重大改变,对此加以详细辨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桃花源"母题的发展、唐宋诗风及歌行体诗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刘云 《老友》2012,(10):22-2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话剧舞台上,由江西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八一风暴》再现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这一辉煌的历史画卷,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话剧《八一风暴》改编拍摄了彩色故事影片《南昌起义》,影片上映后又受到海内外观众的赞誉。我作为话剧《八一风暴》的编剧之一,对这段历史的风风雨雨,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