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帚     
甲骨文有等.一般隶定为“帚”,释为帚之初文.罗振玉田:“卜辞帚字从,象帚形。其柄,本所以卓立者,与全文戈率之同意。其从。者,象置帚之架,损毕而置于架上倒卓之也。许君所谓从乃之;从巾,乃之;谓,为门内·乃架形之,亦因形失而致误也。”①唐兰云:“余谭卜辞作者,帚之初文,与等字相近.实象植物之形。《尔雅·释》:王注.:‘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埽彗,江东呼之谓落帚’。是帚之字形正象王帚一类之植物,以其可为场营,引申之,遂以帚为埽彗之称.习久忘本,遂不知帚字之本象构形矣”。②《说文,巾部》:“帚,所以粪…  相似文献   

2.
一、字形“易”古字本有繁、简二体,甲骨文作、,金文作、和、其中繁体象(用手)持两器皿倾注液体形,简体则象直接从器皿中倒出液体形[1]。金文的后一形在器皿把手的圆耳中加一装饰性点符,遂讹为小篆作。《说文》:“易,渐易,蜒、守官也。象形。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这完全是据小篆笔势的望形生训,其失同其释“为”为母猴。其实汉代时“易”字已失去笔意,许氏也拿不准三说何说为胜,故一并录出。从古文字字形可明显看出,“易”字的最初构形是倾倒、倾注液体(金文的第二个字形尤似),既非晰蝎象形,更非从日从…  相似文献   

3.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4.
(?) 此字见于《三代吉金文存》二·四十二。马叙论谓:“字引申为中失之义,借为伯仲字”。李孝定指出:“吴式芬释束,固无据。柯(昌济)、马(叙伦)二氏并释为盛(?)之中,亦可商。中字古文多见,均不从↓,若谓盛(?)之中,与中央之中为二字,则○亦不象器形,为可疑耳。”然究为何字,李氏未明言。今谓此乃午字古文之倒文。《弭叔  相似文献   

5.
顷读史记,疑义尚多。浅陋寡闻,深惧无当。兹录有关于训诂者数则,就正大雅。 一:有状 《殷本纪》:“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索隐》曰:“帝,天也。谓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形状,故黄帝灭之。” 案:《索隐》释“有状”之义殊未谛。 《说文》犬部:“状犬形也。从犬爿声。”又犬乃“狗之有悬蹄者”。饶炯谓犬以足力为名,并据周代铭器诸例,谓此是象犬之  相似文献   

6.
《说文三下·臣部》“臣”字下云:“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许慎于“臣”之说解,可谓得其神髓,本无疑可举,然自郭老释“臣”为竖目以来,后学莫衷一事,至以许说为误。细检甲、金文及先秦古玺文字,方悟今世之“臣”,其字形由来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正宗主流;象竖目之形乃是旁支杂厕。“臣”于造字之初,与“目”在形、音、义三方面都完全无涉,但后来甲文横写之“目”有变竖者,字形与“臣”混而为一,竖写之“目”原有的读音遂为臣的读音所取代,各自原有的意义却在形、音统一的条件下保持下来。是以“臣”字不但字形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释“蜀”     
对“蜀”字造字本义的传统解说提出质疑,指出“蜀”象野蚕之形或象毒虫之形的传统看法缺少有力证据,认为“蜀”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是由蟾蜍与蛇嬗等动物构成的。考释佐证采用古文字字形材料、地下出土材料和现有文献书证材料作综合论析。  相似文献   

8.
说“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类学、考古学资料,用文化观点揭示《说文》“示”字说解所包含的语言哲学观点,分析“示”字构形取象之理,力求从文字演变角度说明神主由旷野进入庙堂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10.
积微居字说     
释臧说文三篇下臣部云臧,善也,从臣,戕声,按龟甲文有(?)字,华八叶一版殷虚书契青又作(?),一卷六叶九版龟甲兽骨文字周金有伯臧父鼎字,从臣从戈,乃臧之初字也,盖臧本从臣从戈会意,后乃加爿声,甲文时尚未加声,故第从臣从戈也,许说为从戕声,误矣。说文臣训牵,云象屈服之形,礼记少仪云,臣则左之,郑注云,臣谓囚俘,此臣字之本义也,甲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据形求义,初义,盖不得为善,以愚考之,臧当以臧获为本义也,楚辞哀时命云,释管晏而任臧获兮,苟子王  相似文献   

11.
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殷商都邑殷人自称为商。甲骨文记商王田猎从外边回到都城,每言“入于商”甲骨文出自殷虚,这是商代的后期都邑。《纪年》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在此以前,商人是经常迁都,不常厥居的。殷虚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项羽本纪》说章邯与项羽期会于洹水南殷虚上、可知殷虚为洹水所围绕,其遗址在秦汉之际还是为世人所共知的。《尚书序》也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束晰谓壁中《尚书》作“将始宅殷”。在纣王时祭大乙与妣丙的《(?)其卣》中谈到“佳王二祀,既献于上帝”。卣文有字,此字上半部象牌楼形,古称为桓,下半部即为殷字。在字形上反身为殷,其字象人形,可能即人  相似文献   

12.
释义     
一、释“止相背”许慎说文解字释步曰:“步,行也.从止相背.”何谓止相背,诸家之说,颇多牴牾.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段玉裁注曰:“止相并者,上登之象;止相随者,行步之象、相背犹相随也.”按段氏于注释止相背时,突然又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即止相并与止相随.迹段氏之意,似谓止相背包含有两个方面,即止相并与止相随.此言有理,但其解释尚欠精当.(说详后).至谓“相背犹相随也”,则不啻自相矛盾,殊不可  相似文献   

13.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释“馘”     
从古至今,无论传笺注疏,还是辞典字书,对于“馘”字的释义,或是或否,矛盾百出。我不揣简陋,试以甲骨文、金文和古籍所载,探释其义如下,实冀方家不吝赐教。 一 甲骨文“馘”字,颇多异体,隶定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字形:(甲)“从百在戈下”之形,(乙)“从眉在戈下”之形,(丙)“从自在戈下”之形(此“自”为象形字横目在|下,与释“鼻”之“自”不同形)。这三种字形的“戈”字下所从之字的下部,  相似文献   

15.
日字象日形,自古及今,众口一辞,似乎已是千古定论了。但是,笔者对商代甲骨文日字进行一番考察之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的构形并非太阳之形,而是别有所象。本文以考察日字构形为出发点,对商代的日神崇拜和人头祭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有关卜辞作出一些新的解释。本文全文约七万字,因限于篇幅,仅撮其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评既衔跛凳谴淼?指出殷代“图画文字”的弜,“都画两张弓,有的是很清楚的弛弓的样子,根本看不到弓柲、弓檠的形象?笨蠢础皬x”的古文字确有两支弓并列表示并比、比较、比赛的一种形义来源,和另一种缚弓于弓檠,代表正弓器的“柲”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  相似文献   

18.
对《说文解字》中几个字的异释郭诚(一)说《说文》:“止,出也。象过校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我认为许说非是。遍观从“之”之字,皆无许氏之意,而是“指”的意思。应该说,上是“指”字的初文,象形。故指土而为往,指人为先,指人而言...  相似文献   

19.
“享”“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和“饗”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字。清代小学家对这两个字的训释意见分歧,例如段玉裁说:“小戴记用字之例,凡祭言,饗燕字皆作饗,无作(?)者;左传则皆(?),无作饗者;毛诗之例,则献于神曰(?),神食其(?)曰饗……各经用字,自各有例。”阮元则说:“有同字义别而相因者,如献神为享,神食其所献亦为享是也。此等在训诂中盖未可枚举,后儒曲为分别,乃以献之作享,神食所献作饗。”他的结论是享、饗本为一字,“断非有二形也。”马瑞辰也说,献神及神食所献通作享。  相似文献   

20.
释     
甲骨文 字,胡厚宣先生释“ ”,即“我”和“王”的合文,说我( )像戈形,王( )像端拱而立的最高奴隶主之形。这些观点皆不确。我( )像一种齿刃武器,王( )像斧钺形, 是独体字,非合文,像横亚纳税斧钺形,卜辞中读为王。斧钺是我国古代王权的象征物,所以甲骨文以斧钺形作“王”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