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汉语里,一方面存在着同一字形表多词现象,即共用字现象;一方面又存在着虽然是同一字形,然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文字,即同形字现象。产生一形表多词原因,主要是由于词义引申、假借,而导致多词共居一字的共用字现象。产生同形字现象,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为不同词造字上的偶合,其形虽同,但实际上却是意义均不相同的文字。  相似文献   

2.
异词同形是指用一个文字符号分别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的用字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墨子》一书保存了早期历史用字的一些真实面貌,其中广义的异词同形现象比较多见.根据同形字所记录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墨子》中的同形字有五种类型:其一,早期同形,词语之间有同源关系.其二,假借同形,词语之间无联系.其三,假借同形,词语之间本为同源关系.其四,音变构词造成同形,音变有声变、韵变、变调等类型,词语之间有同源关系.其五,造字耦合造成同形,词语之间无联系.同形字的产生有造字和用字两方面的历史原因,主要是文字的创制赶不上词语的发展、古今相同的造字心理、文字的简化等.同形字在书面表达中有造成识读困难的消极作用,也有减省文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联绵字是一种文字现象,它与联绵词不是等同的概念。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联绵字是为了适应记录汉语双音节词的需要而产生的。联绵字必须二字连用才能体现其记录汉语的功能,二字互相依存,失去一字则另一字便失去记录功能,变成有音有形而毫无意义的笔划堆砌了。因此字典、辞书在解释联绵字时,只能联绵二字为训。如《宋本玉篇》对联绵字的训释。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来的学者开始关注同形字现象,但不同学者所论述的同形字现象并不一致。同形字的本质是异字同形,是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与词义派生和同音借用造成的一字多用现象有本质的不同。从构形来源的角度看同形字有造字同形和书写变异同形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同形字是指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即一个字符记录了几个音义之间互无联系的词。系统、全面研究同形字,对于文字训诂、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文献的识读与整理、字词典的编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汉魏六朝石刻中的同形字为基本材料,就其出现的时间、类型、产生原因、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汉语词的书写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无论同音还是不同音,只要使用了同一个书写形式,却又不属于同音假借字和同源词共用或通用字,就都应归入同形字范围。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同形词”,笔者考虑到同形词还有单音节形式与复音节形式的差别,而拙文只是以单个汉字所反映的写词现象为分析对象,分析的目的又是观察在写词过程中字形的发生与变化,所以称其为“同形字”,似乎更名正言顺。同形字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历代  相似文献   

8.
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形体构造与它所记录的词在意义上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古人由此总结出六书理论.凡是符合六书造字原则创制的文字为理性造字.以理性造字产生的汉字形体具有构字理据.汉字变异破坏构字理据,但其变异轨迹、动因和内部机制可以解释.凡形体变异能解释,可称变异理据.有的讹变形体经过改造,获得新的构形解释,可称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9.
近代档案与契约文书中疑难俗字众多,多为历代字书所不载。文章在整理《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浙江畲族文书集成·文成卷》《清水江文书·黎平文书》等资料的过程中撷取了“挑”■“妋”■等俗字,运用稽考古训、构件类推、类比例句、考求异文、体察语境等方法进行考证,并指出文字演变过程中造成的同形现象,厘清了字际关系和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一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二者本不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古汉字更具尚形的特点,于是,人们常用“形训”之法,即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的结构去掌握字义,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掌握了字义往往就等于掌握了词义。《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对“莫如”、“捆”两个词条的解释有所偏误。“莫如”在历史上本属不同层次的两个词,义为“没有谁(什么)比得上”,在近代汉语中才词汇化成为一个粘合词。“捆”的义项之一“编织时敲打使坚实”是对东汉赵岐注释的误解,可不立此项。  相似文献   

12.
和印欧语相比,汉语是靠语序和虚词表示词语之间语法关系,缺少形态变化。关于汉语的形态是现代汉语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汉语”子”的构词、构形分析研究,探索出汉语里的一种新生的并且正在发展的形态构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般的西方文化读者来说,数字“五”的文化意象没有任何联想意义,理解时势必造成文化缺省,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数字意泉“五”的重构就成为译者必须慎之又慎的任务。本文探讨了“五”宇所蕴含的传统汉文化,及其译成英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证《说文解字》有三种主要的声训方式,即所释之字与被释之字实际上是异体字,不是同源词;第二类是同源词为训,采取“A,B也”这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在释义里饱含着语源性义素。文章举《说文解字》言部字为例来说明这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野人与之塊”的“塊”字,或训“土”;或认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苹器”。分析“塊”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塊”的关系;探究“枕塊”与“枕草”的不同。结论为:“塊”字本义为“土塊”,“蒉、塊”不能互通,“枕塊”与“枕草”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文-象-意关系脱胎于道家思想中的言-象-意关系,老子的"无名"论、庄子的"得意忘言",在魏晋时期的刘勰那里被引申为文、象、意彼此贯通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论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实践中,充分展现了文-象-意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彼此依存,蕴含着一种整全式的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与阐释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意称物”、“文逮意”,超越了一般的“言意之辨”命题,形成了“物、意、文统一”的逻辑系统,作为反映论的文学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普适性。不过从现代文艺观及语言哲学观着眼,“物、意、文”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及文学类别,“物、意、文”之间的关联迥然不同。从遵循“物、意、文”统一,到崇奉精神创造和语言表达的自由空间,关涉到文学疆界的拓展与文学观念的扩版。无论从纵向历史演进还是从横向关联上看,任何文艺观念都有它的不完备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蒋斧本《唐韵》残卷为手写本韵书,存去、入两卷,均不完整,其中保存有大量的异体字。在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异体字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从构件易位异写字和构件变异异写字两个方面对《唐韵》中的异写字进行研究,汉字构件凭借固定到其本身的意义表达词义,构件在字中的位置可以不同雨构意不变,形成构件易位异写字;由于隶定、草书楷化,笔画的增减、笔画交接的不同可以形成构件变异异写字。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仅仅一个"红"字就出现过许多次,人名、书名、地名、词曲和诗词中反复出现。而"红"字的涵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对其翻译构成巨大挑战,从巴斯奈特领军的文化翻译学派对翻译活动中文化传递的主张来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异化策略,目的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而西方翻译家霍克斯受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