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载"性"论四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命题中:一是“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可以理解为张载给“性”下的定义;二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是张载“性”论的主要特点;三是“性即天道”,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张载“性”论中的体现;四是“性率天地”,这是张载人性学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1.“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有善的一面”,就是对的。但设若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全部是善,没有恶”,那就错了.因为这无法解释”恶人”的产生。 2.“人之初,性本恶”,倘若是指“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部分”,那么,这也是正确的。但假如这是说“人的天性唯恶无善”,则片面,因为这不能说明“善人”的存在。 3.“人之初,一团肉”(“性白板说”或“环境决定论”),如果这是“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人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意思,我就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头。但设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是好…  相似文献   

3.
真理观的哲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们经常在几种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这是真的吗?”分析人们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所使用的“真”的概念,能够合理地拓展关于“真理”问题的哲学视野。1—1.在最直接的意义上,“这是真的吗”所追问的是,“这”(例如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存在”。这里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规律的主体性”,这是近年来一些论者的热门话题。提出这一命题的同志认为:“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这一最高关系中,主客体的区别是绝对的。”承认人是主体,也就意味着承认“社会是主体”,“社会运动是主体的运动。”于是断言:“社会规律是自为的规律,”“社会规律有主体性。”并且认为,只有承认社会规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三性”是指“高校性”、“师范性”“地方性”.笔者认为,只有这“三性”的有机结合,才是师专学报的总体特色.换言之,如果要以特色来分辨判断是何刊物的话,那么具备这“三性”的,就必定是师专学报无疑.现对这一观点试作一些阐述,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历史”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总体性”、“物化”、“阶级意识”等概念都是竖立其上的。这一著作的书名从表面上看重点似乎在“阶级意识”上面,但就卢卡奇这一著作的内在思路来说,重点恰恰在“历史”这一概念上面。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马克思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这首先表现在,青年卢卡奇在理解历史时没有了马克思历史观中的本质论的思想层面。我们知道,“历史”在马克思那里是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的。第一层次是历史运行的层次,它说明的是在一般认识论的层面上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笔者与几位同事受山民之邀,到阳朔兴坪的大山里去尝“山味”。“山味”是什么?朋友不明说。是果子狸?山猪?还是野兔? 席间,老朋友捧出一椭圆形的大泥团,从色泽观之这泥团好像被火烧过。“这就是我请你们来品尝的‘山味’,这道菜我制作了近4个小时”。朋友说。 “这菜?”我们望着泥团发愣。 “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手艺,这菜名叫泥包鸡。”老朋友  相似文献   

8.
<正> “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但对此问题的认识,历来史学家们意见分歧。当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著甚多,诸家认识上的距离之大,往往令人瞠目:有人说这是“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有人说这是“土地私有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农村公社经济结构的彻底解体”;有人说这是“把大家庭肢解为小家庭”,“确立了小农经济”,有人说这是国家“完成了对村社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总之,“废井田、开阡陌”至今还是个聚讼纷纭、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创作中,如何摆正“我”的位置?如何正确处理“我”与群众、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这是诗歌美学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反对把“自我表现”当作一种美学原则,这并不是反对在文学艺术中,尤其是抒情诗中,可以有“我”在其中。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诗中可以有“我”,诗人可以用“我”的眼睛、“我”的感受来观察和表现现实生活。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常常把“我”摆在不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这是空空道人听说《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后为该书题的一绝,脂砚斋认为这是《红楼梦》的“第一首标题诗》,我以为这也是理解曹雪芹小说创作思想的一把钥匙。这首短短的小诗,浓缩了曹雪芹对“情”与“梦”、“真”与“幻”,“味’与“新”辩证关系的认识,涉及小说创作发生论,艺术真实论,审美功能论等重要理论问题,我们的讨论可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数学因素”与“数学筹划”的介绍和分析,论述了海德格尔关于数学的哲学思想。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数学的哲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一是关于数学本质的思考,这主要是通过对“数学因素”这一概念的词源学讨论而展开的。二是关于数学对科学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这主要是通过对“数学筹划”这一概念的讨论来揭示的。  相似文献   

12.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 ,其实并不是马克思的 ,而是他批判的《哥达纲领》的。马克思诚然是从这一“设想”出发开始他的推理的 ,但这并不因此就证明他对这一“设想”的认同。毋宁说他由此推理而否定了这一“设想”。社会主义的未来制度只能从它的历史规定中逻辑地推出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对此 ,马克思早就有类似论述 ,这才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真正“设想”。  相似文献   

13.
老挝的“老”读曰“lǎo”,这是没有疑问的。这里要考释的是“挝”的音读与由来。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挝”在老挝这一国名中读作“Wō”(窝)。这颇使人费解。佬族人自称为“lao”,并无“Wō”的音。显然,“老挝”这一称谓不是自称,而是由我国史籍记载而传下来的一个他称。据考,“老挝”一词出现于我国史籍,其时间不会早于元代,而大量出现则是在明代以后。现在的问题是,老挝的“挝”在当时是否读作“Wō”?如果不是,又读作何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性内容。如何实现这一“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促成这一“结合”,一是需认清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二是要掌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最基本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的多元文化观认为,中国的本位文化周初便已定型,是本地众多民族合力的创造。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的结果都是“汉化”而非“胡化”,而伴随这“认同”的便是“融合”,各种文化在交流中放出异彩,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  相似文献   

16.
大庆油田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两论”是大庆持续成功的根基。在“两论”哺育下,大庆形成一支思想、技术、作风过硬的队伍,这是成功的主体;形成“三老四严”的光荣传统,这是成功的保证;形成“加强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加强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训练”的“三基”工作,这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编写岗位职责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来避免出现“大而空”的问题,一是做好起草、讨论、审核与签发工作,这是避免岗位职责“大而空”的前提条件;二是体现具体化和接口职责,这是避免岗位职责“大而空”的关键所在;三是体现岗位工作业绩指标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考核,这是避免岗位职责“大而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人生等类同信仰”,这是唐朝中叶译述佛教华严经的教义;“诚实的人是将依靠信仰而生的”,这是公元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发难者马丁·路德的论纲;“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监狱中的誓  相似文献   

19.
“矛盾”和“对立”这两个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在自然语言中使用是比较灵活的,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有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术语作为同义词使用;在另一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用语区别使用。但是,无论如何使用,“同义”也好,“区别”也好,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20.
“动”和“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实有的。而实有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动”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动”与“静”这一对范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是指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