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理哲学的对象、意义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尚仁同志来信,建议我刊开辟“管理学与管理哲学”专栏。我们采纳他的建议,从本期起,开辟“管理哲学”专栏,同时发表他的来信和文章。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都来关心这一专栏,支持我们办好这一专栏,促进管理学和管理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红岭 《理论界》2008,(5):119-120
海德格尔对“无”的追问可以说是其哲学探讨的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却不在?”构成了海德格尔的主旨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他对整个形而上学的历史进行了纠根溯源的思考。而代表着柏拉图传统最高成果的黑格尔哲学也非常重视“无”的问题,我们在此想考察一下两个哲学大师对“无”的论说,以此梳理两位哲学大师关于“无”的思想,使我们更清楚地在“无”这个重要的哲学史范畴的理解中辨别两种哲学进路的差异与分野。  相似文献   

3.
《学术月刊》第一期刊登“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是两个”一文中,作者王红玫和秋白兰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只是一个,应当是两个。”“除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根本问题外,还有一个哲学根本问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我觉得要弄清哲学根本问题是一个还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是否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从哲学根本问题本身入手,把握这一问题的产生、发展、和现实作用的基本情况。二、弄清哲学根本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特别是与方法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跨世纪的哲学家,威廉·詹姆士(1842—1910)以他创立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而成为本世纪世界哲学中一位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哲学的影响和渗透是多方面的。然而,我国哲学界对詹姆士的哲学思想尚处于表层的批判认识上,如对“实用真理论”、“彻底经验论”的批判等等,而有些属于詹姆士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层面还未触及。本文拟就他的哲学气质论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5.
法哲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研究当代转向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哲学的研究渗透于各具体学科之中,与具体学科交叉,动用哲学方法对具体学科进行整合、反思,使哲学研究又有了新的生长点。像科学哲学、经济哲学一样,法哲学也是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法哲学(philosophyoflaworlegalphilosophy)在定位上则分歧颇多,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定位上的意见分歧,概括地说大致有两种,即“法哲学独立论”与“法哲学即法理学论”。“法哲学独立论”并不排斥在现有教学体系中把法哲学内容作为法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教学体系是从经…  相似文献   

6.
探讨哲学的性质就是对“哲学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追问,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文章主要是在解读和梳理处于西方哲学史“思想顶峰”的两个哲学家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小逻辑》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以“第一原因”和“绝对理念”为最高旨趣的两套哲学话语,同出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同时认为对哲学的性质即“哲学是什么”的追问具有“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7.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曾振宇的反批评文章给予答复 ,以证《“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一文对曾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的批评并非“颠倒黑白”、“诬陷与中伤他人” ,亦非在曾书的“一些枝节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曾书作者采自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说 ,否认“中国有哲学”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是遵循“原始思维”之“互渗律”的“前哲学概念” ,才真正会“导致中国本土哲学独创性文化品格的沦丧与西方文化权力话语的横行”。本文举证说明 ,曾书严重“曲解”或“篡改”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一文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哲学应走自己的路──《方法论新探》读后朱林雷正良、杨远富两位同志合著的《方法论新探—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作者历经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后的一个小结,通读全书,令人想得很多很多……一、哲学不是“极左”政治的婢女...  相似文献   

10.
柳昌清同志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 ,提出了“渗透逻辑”这一概念 ,建构了渗透逻辑的辩证逻辑形式化传统 ,初步解决了“辩证逻辑不像逻辑”的问题。柳昌清同志还把渗透逻辑推广到学术研究和技术研究领域 ,也取得了多项应用成果。柳昌清的研究和成就 ,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许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渗透逻辑及其应用”被列为河南省“九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渗透逻辑在教育上的普及及其在电子计算机上的应用”被列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柳昌清为首 ,河南省的十几位逻辑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完成了这两个项目。《渗透逻辑及其应…  相似文献   

11.
陈维新先生所著《文章写作方法论》已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去,有关文章写作的论著已有许多,但是从哲学角度探讨写作方法的尚不多见。本书序言作者陈鸣树先生说:“作者的理论框架极富思辨色彩”,具有“哲学意识”。陈先生所见的确不错。纵观历史与现实,任何一篇传世的好文章,其中总是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意识,明晰也好,朦胧也好,总是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与享受。那么,从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孙伟平 《学术研究》2003,42(1):31-34
哲学观问题是最近国内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在青年哲学研究者中反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哲学思想热流在涌动。为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本刊哲学栏专辟“哲学观问题系列谈”,集中反映其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成果。于去年9月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国内十几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组织的“青年哲学论坛”,引发了国内一大批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本期特从中选登两篇,其它的将陆续刊发。也欢迎读者作者直接来稿参与讨论,字数以5000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所著《易经的哲学在于指导人生》的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是:“从哲学到生活”和“《易经》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回顾“文革”结束后我国哲学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尽管我们的哲学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艰难地从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卫星”地位中解放出来,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相比,哲学的步履显得有些蹒跚、沉重。作为抽象程度很高的一门学问,哲学的繁荣当然离不开对人类优秀精神产品的消化和吸收;但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如果不把自己的眼光投向自己生存的时代,那就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因此,我们欢迎各种体现作者独特个性的哲学论文,同时更呼唤那种来自改革第一线的、跳动着时代脉膊的哲学思考。本刊从这期起向读者推荐王永昌同志的来自温州改革实践的系列哲学报告,并不表明我们完全赞同作者的结论。但我们赞赏作者研究现实问题的理论勇气,文中提出的“中介之路”也不失为哲学现代化的一条途径。我们期望引起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是因为“哲学”既令人望而生畏、又最引人入胜,所以它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而哲学自身这一独特魅力,却不是自明的,需要不断的追问和阐发。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哲学自身的追问者和阐发者。其洋洋洒洒二百余万字的《孙正聿哲学文集》(以下简称《文集》),集中而系统解决的就是“如何从哲学自身来理解哲学”的问题。这就是说,孙正聿教授是透过“哲学的目光”来“看”哲学的。而透过孙正聿教授这一“哲学的目光”,哲学的“庐山真面目”便向我们显现出来。一、批判前提:哲学的灵魂在《文集》的长篇序言中,孙正聿教授明确提出:“一套…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论坛》1993年第6期刊登的卜延军同志的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新释》,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了新的解释。本人认为卜文(以下简称卜文)的阐释多有不当之处,特提出与之商榷。 物质和精神或者存在与思维谁第一,谁决定谁,这是划分唯物与唯心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我们把它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其它一切问题都要以此为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虽然  相似文献   

17.
《双花赏评》是周申明同志的文学评论集,收入作者关于现、当代文学的小说、诗歌评论文章凡39篇。其中除有四篇“小说创作谈片”和两篇”读诗随想”外,其余都是作家、作品的研究赏析。而其中除有一篇关于周立波《暴风骤雨》的评论外,又都是同燕赵大地“冀军”有关的批评文章。在写作时间上,除有两篇是六十年代初的学术论文外,其余也都是新时期的研究成果。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双花赏评》乃是作者领导文艺工作余暇奉献给河北文坛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从中不仅反映和描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省文学振兴、新人辈出的喜人态势,而且更倾注了作为一位诤友和评论家所具有的热情、希冀、  相似文献   

18.
黎杨全 《学术探索》2010,(6):126-130
就余华“转型”后的生存哲学而言,与其说余华是向“父辈”的认同,不如说是向“祖辈”的回归。《祖先》以其独特的“子辈一父辈一祖辈”的三重结构表达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的小说中。余华对现代欲望社会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 ,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读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我们将看到 ,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 ,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 ,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 ,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 ,也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本刊编辑部接到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王文光同志的来稿,题为“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活动的因素”,对且大有同志的文章有不同意见,全文不拟发表,特摘要如下:一、作者认为且大有提出“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活动成果的利用’的说法是一个新见解,但且大有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混淆了逻辑学与哲学的根本关系。作者认为:哲学的认识论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遍认识事物的方法,这个思想方法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是否真实。而逻辑学则是通达这个目标的一个工具,也就是说逻辑学所告诉我们的是如何使人们能正确的进行思维,运用什么样的工具才不致使我们在认识上产生歧义。作者还认为国内外流行的看法:“逻辑是研究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的科学”,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