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节能住宅构建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庆琏 《城市》2005,(5):3-6
一、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意义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尽管如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利用率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图书资料购买经费的分析,探讨了图书资料管理的成本问题,探讨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采购工作以及降低管理成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4.
贾琼 《城市》2010,(11):62-66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在建设领域的应用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资源约束性大国,中国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转型中必须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难题。当前城镇化建设响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使城镇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阶段,为实现更科学、更人文、更美丽的城镇化愿景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据2005年7月18日《国际金融报》第二版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7月16日在上海表示,对于全世界来说,中国的崛起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巴罗佐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自6月14日起对中国开始正式访问的,这是他担任新一届欧盟主席后首次访华。巴罗佐此行的第一站是北京,第二站是上海,随后是澳门和香港,7月16日,巴罗佐访问位于上海浦东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并发表了演讲,他说,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整个世界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崛起,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崛起应被视为机遇,而不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我们推进学校管理实践刨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但是,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掠夺性发展,机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危机,拉动国际经济开始复苏,而西亚、北非众多国家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发生持续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权力易位。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在成功地抵御和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治格局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这种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巨大社会变迁的深刻社会背景,也促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1.
顾文选 《城市》2010,(12):7-11
一、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基础之上的,城市发展的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也很高,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用地和空间需求急剧扩大,引发城乡土地利用矛盾;中心大城市过分膨胀,导致城市交通环境拥挤与恶化;  相似文献   

12.
依托津东保税港区发展国际邮轮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艺怡  沈佶 《城市》2007,(9):37-40
一、邮轮经济发展概述 (一)邮轮经济的界定和特点 邮轮经济是指由于邮轮产业的运行和发展而推动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广义来说,邮轮经济包括邮轮建造及其维护、邮轮运营和邮轮码头区域的相关产业;狭义的邮轮经济是指由于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  相似文献   

13.
14.
阎耀军 《城市》2004,(6):33-34
天津是一个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人员流动量很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推算,2003年到天津旅游的人数已高达5000万以上,加上到津从事商务活动以及外来务工人口,形成的物流量和客流量巨大.可是"天津的路不好走","地儿不好找","容易迷路转向",这不仅是外地人的困惑,就连本地人,甚至有些专职司机也有这种感觉.特别是和近邻的北京正南正北、横平纵直的井字形街道形成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15.
16.
李文增 《城市》2010,(5):23-26
天津的城市定位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笔者认为,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北方经济中心不仅是为了促进天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而且是为了带动环渤海和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么,天津如何才能在加快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带动环渤海和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天津港口经济,并与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18.
The looming oil crisis,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pushed governments,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think of new policies, new objects/products and new manners to market them – usually under the label of “green economy” (or the shifting towards a sustainable economy).

The changes that are on the way as a result of the envisaged “green revolution” need a broad vision that couples the economy of energetic techniques with the related socio-cultural economy that is induced b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ciprocally influences, the mere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s.

Based on previous analysis of theories of socio-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utting at its center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ation in social scienc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shif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hanges in the practices of production, transfer and use of energy.

First part presents a schema of subjectivation in triangulation, that links the biological level with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al realm of normativities in our society. It will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electric vehicle as metaphor of the energetic transition. Through this understanding,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modeling of the three items as a processual energetic system by using the concepts of surplus and expenditure. Within this frame, we show how disruptions in one of the poles of this model influences the others and bring about changes in the entire Anthropo-Social level. Third part proposes possible types of emerging subjectivities and advances the idea of extending the realm of consciousness to the energetic transfers and their potentiality.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