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元杂剧中的隋唐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保存了丰富的隋唐故事,它们由瓦岗寨英雄故事、尉迟恭故事、薛仁贵故事等三个题材系统组成.这些故事大多出自虚构,且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可以断定,它们取材于宋元说话.通过这些杂剧,可以了解当时隋唐故事的发展情况:1)摆脱史籍约束形成独立体系,且初具规模;2)多线发展,未能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故事体系;3)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通过这些杂剧,还可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民众文化心态的特质:1)英雄崇拜心理;2)戏拟历史,显扬低贱者;3)希富望贵,获取心理满足;4)尚奇猎趣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3.
在中国管理思想发展中,隋唐是一个管理思想演变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管理思想》就是一部叙述隋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管理思想的断代史,该著以隋唐两代作个案,对隋唐两代君臣甚至农民起义领袖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才等方面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综合分析,梳理并阐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4.
崔明德教授是一位非常勤奋也很有思想的民族史学与民族理论研究的专家。他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已出版的《先秦政治婚姻史》、《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和《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等多部专著,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在自己的论著中也引用过他的学术观点,在为硕士、  相似文献   

5.
汪祚民君的博士论文<〈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特来信求序.作为导师,我乐意讲几句话.  相似文献   

6.
《唐书志传》和《两朝志传》同属于说唐系列小说发展初级阶段的作品,两部小说的编订者都怀有“补经史之所未赅”和“裨益风教”的目的。但事实上,两书都未能像《三国志通俗演义》那样使“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誉录”。为什么自视甚高的上层社会竭力推崇的“精心”之作却颇受冷落,而趋近于街谈巷议的俚俗之作却广泛流传呢?这主要是以教化为目的的所谓“精英文化”与以娱悦为主旨的世俗文化之间的隔阂造成的,尽管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严重的史传倾向也促使作品自身疏离民间,这是传统的“史贵于文”的观念造成的,同时也证明所谓上层文化欲对民间文化进行驳正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7.
唐代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的是隋唐之际上层人物的言行轶事。由于材料均来自于传闻,为记异之作,因而不少片段带有传说色彩和虚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元明清小说、戏剧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以传统戏曲的形式,以“小切口、大映像”的方式,通过对罗天福一家小人物生活的切入,反映了当下社会草根群体的身份阻遇问题,夹缝中生存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同时《西京故事》首演的成功,也揭示了这个时代戏曲创作与审美的美学品格诉求,就是要实现戏曲与当代观众的生活对接、情感对接、审美心理对接.  相似文献   

9.
初唐志怪小说集《冥报记》的主旨为"因果报应",但其冥判故事却与初唐"依律慎刑"思想丝丝入扣.考作者唐临仕宦生涯大半在司法机关.初唐司法意识提高,司法机构加强,"依律慎刑"思想得到贯彻,唐临便是这一思想的忠实执行者.初唐"依律慎刑"思想有其深刻基础.隋朝"宪章遐弃"遂至于亡",唐初"以为殷鉴",树立"依律慎行"观念,且贯彻于司法实践,统治者率先垂范,深得人心.  相似文献   

10.
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魏晋以来经学之讹误、义疏之歧出,以科学的方法,辩证经学之源流,明其传授之次第,諟正音读、文字、义训。陆德明以个人之力而推行了一项国家语言文字规划和思想统一行动,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实现天下一统的儒学治世的现实需求;是文化行为,也是思想统一行动,而且援道入儒,以开放的学术理性,开启了一个思想文化统一的新时代,成为唐代重建文化共同体的蓝本,直接启迪了《五经正义》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承载的文化因素有机融合所表现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格调和人文性格。从唐长安城的自然选址所应和的天人关系,城市建筑的主题文化概念和内涵以及内外文化交往和融合的程度来分析唐长安城市文化的主流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该汲取和摈弃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2.
唐代长安寺观林立。这些宗教机构除了履行佛道仪式,扮演祈佑的工具之外,对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和这个城市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这些影响,从而再现宗教文化对世俗世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晚唐时期的"銮舆播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屡次出现皇帝因为各种危机而逃离长安即所谓"銮舆播迁"的现象.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指出,统治者素质的严重退化导致军事防御中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长安危急时的仓皇逃离又充分显示出其无能与怯懦;另一方面,统治者在仓皇逃离长安后却力求速为收复,其重要出发点是对长安财富与宫室的贪恋.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观原因,统治者不顾关中经济残破、强敌侵逼的事实,继续定都长安并以政治权力维持其稳定与繁荣.这种定都格局,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唐的灭亡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拱卫京师的诸陵县,与长安城联系紧密,是我国最早的卫星城市.本文阐述了诸陵县的设置和徙民,并分析了诸陵县移民的结构、诸陵县的特殊地位,详细论证了诸陵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认为这种在中心城市周围置建卫星城市的作法,是对我国历史上城市建设布局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汉高祖初欲定都洛阳 ,后采纳臣下谏言 ,改都长安。历史证明高祖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汉初诸帝经营长安 ,扬长避短 ,带动了全国都市经济的发展 ,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祖西都长安的成功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从赫图阿拉到北京的都城运动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跨越和历史转折。定都北京,使清王朝势力由关外一隅迅速推向全国,由一个地方政权迅速变成统一国家的统治者。由满洲之君变成了华夏诸民族的皇帝。定都北京是中国都城发展的向心运动。符合中国古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北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使北京在民族大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清朝都城以京师为根本、以“三山五园”为补充、以避暑山庄为“行在”、以盛京为后院。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都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西汉前中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历时较久的全民性的历史大反思,学术界称其为"过秦"思潮。这种思潮主要经历了从"论秦之过"到"倡汉之功",从"攻守之势"到"君民关系",从"法术治国"到"崇尚黄老"的三次转变,深刻地影响着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其意义深远,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乏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语》西周部分在全书占有的比例较小,但是作用不可低估。作者对这一部分史料的选择并非毫无目的,而是用心良苦。这一方面符合“语书”的作用,一方面也定下了全书思想价值的取向。不但交待了具体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而且也为研究西周的灭亡提供了政治、经济的有力证据,并顺理成章地交待了“礼乐崩坏”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咏史诗中诗人的历史观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元上都咏史诗的题涉及到李陵、苏武等,各民族咏史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传统价值观认定并没有因为统治主体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传统价值观得以赓续,明显受到儒家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的影响。这说明:元代的文化政策是开明、开放的,也是宽松的;也是元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并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生动例证;其中由咏史引发的国家强大的自豪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元代生动而具体的写照,说明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关于隋唐时期道教在传统数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探讨,然仍显不足。要言之,隋唐道教术数学派坚信术数与数学互为表里,通过算、数之共性将术数、数学融为一体,并以兼摄数学之术数求道证道。这些思想使得其自身在传统数学(包括天文历算)的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影响了传统数学的精神气质和发展趋势。而道教术数学派在术数、数学上的研究,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