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一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失地农民群体出现,其通过获得城市户口、进入城市等方式转变为城市居民,但心理意识、思想观念仍表现为农民意识。在对学术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合肥市JLY小区回迁农民的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当前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普遍较为薄弱,表现为缺乏必要的城市认同意识,没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文化更新意识普遍淡薄。运用文化堕距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分析失地农民市民意识薄弱的原因,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市民意识变迁相对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城乡二元对立惯性作用带来的城乡居民二元对立心理意识的持续存在导致了失地农民市民意识的淡薄。提出从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主体认同性及加强政府部门的作用来培育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指出精神文化城市化对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市民化过程中,正经历着从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到城市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从乡土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学习在现代城市社会环境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等,发展失地农民自身的现代性。相较于从农村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这种变化更加艰难和缓慢,将是一个长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出现,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实现就业。对合肥市实地调查的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就业问题依然严峻,表现在作为新市民,以文化程度和非农就业技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以制度性安排和交往群体为关键的社会资本存量较低,需要增强政府的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建设中,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厂、住宅等建筑使得城郊的农村土地大量地被征用,城郊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后,陆续成了失地农民,他们处于已失去农民身份又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尴尬状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和文献法等方法,对沈阳市沈北新区200名失地农民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情况以及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社区文化为视角,从教育、培训、举办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帮助失地农民完成市民化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适应固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价值观转型上具有渐变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对合肥市芙蓉社区200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经济上处于边缘化状态;文化生活上兼有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性;心理认同上处于失调和彷徨状况。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核心环节是农民的职业转型。从职业转型的视角考察现在城乡结合与城中村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农民失地之后即失去了稳定的生存职业,就此产生了广泛的职业临时化与虚化问题,从而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考察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立足于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建构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机制。  相似文献   

9.
北京近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以来广营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近郊区来广营村为个案,通过对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着重分析大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做定量分析和评价,进而得出在大城市近郊区城市化中应把握这一地区失地农民被动市民化的特质,强化政府在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以及稳妥而全面地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等针对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介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群体正日益庞大。本项目选取福州市城郊代表性区域为例,从失地农民具体的文化娱乐方式入手,对失地农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失地农民文化生活情况和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失地农民文化生活发展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丰富和发展失地农民文化生活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推动失地农民在文化层面上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目前,应该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准确界定,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特征和未来发展状态。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上应该有更为前瞻的视野与视角,以农民市民化为研究维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失地农民大量增加,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分析杭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探索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思路,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压力,促进杭州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是农民市民化的两大主体.农民市民化是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此相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应包括两条相对应的路径:一是"城市异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大中小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实现部分农民异地市民化;二是"农村就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吸引更多的居村农民向特定地区聚集,实现部分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尖锐,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及征地以后遭到政策、体制、经济、市场、文化等多方面的排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其中政策性因素对失地农民所造成的排斥,成为一种根源性排斥因素,体现了土地征用制度中的漏洞和不公,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直接原因,并为利益集团明目张胆地侵害失地农民权益提供了机会.消除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性排斥,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也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到农民工在非农化过程中的充分就业和相关权益保障问题,而且涉及到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完成市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是一项切实的民生工程,以城市化进程中的杭州市为例,只有把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再就业作为可靠基础,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依托,把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作为必要补充,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基础上,从产权制度、补偿标准和征地程序上探寻其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