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具有直接消耗资源少,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并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上半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进一步繁荣,初步显现出四川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451.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7%,超过“十五”期间四川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4.9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游克服了九黄机场停航和世界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接待入境游客41.3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833.32万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9.5%和14.7%;接待国内游客8746.7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41.8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4.1%和28.3%,分别超过“十五”期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幅4.6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5.4…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对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处长江西部端点,长江干流首段和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等主要支流都在四川境内。泸州、宜宾、攀枝花和成都等长江沿岸城市,是四川经济的精华所在。抓住国家依托长江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新支撑带的战略机遇,加快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符合国家战略,而且将为四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5.
钟勉 《四川省情》2002,(1):14-16
2000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一个区域的跨越式发展,至少要有两方面的支撑。一方面,要有主导、支柱产业,且能够在发展中超越该产业已走过的发展阶段,缩短发展、追赶时间而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所确定的主导、支柱产业能够超越区域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和阶段,以高于区域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高速增长,并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按这样的理解,一个地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由来已久.最早有组织的旅游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人组织的城市居民乘火车到乡村观光、娱乐、休闲。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模式包括为五种: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园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相似文献   

7.
惠献波 《统计与决策》2023,(21):117-121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区位更具优势以及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2014年9月底,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峨眉山市举办,本次博览会重点围绕“交易性”、“专业性”、“国际性”,力图将此次博览会打造成国内外旅游产品及服务交易平台、国内外旅游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四川旅游产业展示平台。据组委会介绍,本次旅游交易博览共吸引境外2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旅游产品采购商和国际旅游组织代表,以及来自国内20个省(区、市)旅游业界嘉宾和超过1500家国内外涉旅企业的到来。为561家境内外旅游产品采购商及完成注册的912家旅游产品供应商提供了为期两天共计20个轮次的“1对1”洽谈。  相似文献   

9.
当前,四川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背景下,四川现代农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深入研究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现实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思路,确保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发展困境,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四川旅游发展现状与人境旅游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四川省情》2007,(11):33-34
发展现状1998年,四川省决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计划,即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新型经济产业取代像伐木和采矿那类传统产业,提出将旅游业培育为本省的一个支柱产业的构想。之后,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四川立足省情,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把旅游产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提出了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农村乡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民众体验与休闲游憩为主要方式的新兴旅游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以"农家乐"为特色的示范村,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活力,推进农业发展,适应旅游业态转型,加快实现旅游强市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田利民 《四川省情》2004,(10):34-35
乐山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土地面积1282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5万,辖4区、1个县级市、4个县、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乐山境内山地、丘陵纵横,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穿境而过,三江中下游为肥沃坦荡的平原,约占总面积的15%,自然山水成为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乐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乐山成为一个有别于云南、九寨沟油画般的瑰彩、有别于浙江一带小桥流水似的商贾庭院、有别于成都平原舒坦的山水环绕、纤陌田畴、农舍民居之地,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因此我市  相似文献   

13.
汤莉 《浙江统计》2011,(8):16-18
“十一五”期间,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成绩显著: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社会贡献持续加大,但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过于集中、发展层次不高和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建议优化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以创新驱动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不断高端化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了部分先进制造业回流,重点对制造业技术研发和品牌提升等高端环节进行再造,推动新工业革命的先导技术快速产业化,构建智能生产的4.0时代。  相似文献   

15.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四川是西部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市场大省,省内各地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这使得各地的发展基础、水平和重点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以不平衡发展思想为主,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政策措施,确立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机制、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推动了整个四川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最近,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促进浙江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2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大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先后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设立舟山群岛新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加快农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南畜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不仅保障了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而且有力推动了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抓住机遇,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节约劳动力及饲草等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落实“三化”的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统计能力建设与国家统计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梦根 《统计研究》2008,25(4):7-15
在信息时代中,国家统计系统已经成为一国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居民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空前膨胀,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统计发展水平比较低,统计系统面临的挑战日益巨大。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是开展统计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有助于迅速改善统计系统的绩效。中国应该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统计改革与发展战略,本文对国家统计发展战略的内涵、基本原则、核心要素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郑州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开发热,一批上档次、成规模的旅游景区成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2008年分布在乡村的旅游区点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游客旅游消费的收入,金融危机和五一长假的取消为其大幅度发展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机遇,因为研究表明,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人们会削减大宗商品(如出国旅游、长途旅游等)的消费,反而会比正常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