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秀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03-106
萧红的悲剧小说具有别样的美感 :悲凉美。在小说中通过悲凉意象的构建和凄郁情调的营造得以表现“真悲”。即题材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方法等方面都采用“冷处理”方式 ,选择悲剧内容与形式的反作用 ,从而达到强烈的悲剧震撼效果。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为人生”派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是主张写实主义的,但纵观许地山的文学作品,人们不难发现它所呈现的显著特色,并不是写实主义,而是浓厚的浪漫主义。所以许地山应归属于浪漫主义作家,而不是现实主义作家。因此,他在“为人生”派作家中,就尤其显得特别耀眼,正确地把握许地山文学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对于全面研究“为人生”派作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其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也得益于特色鲜明的语言风格。总体来说,许地山的小说语言呈现出简练、明快的风格特点,以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为主的主观因素与以社会时代为主的客观因素共同构成了其成因。从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许地山的小说语言规避了过分文言化和欧化的弊端,为其后继起的新文学作家提供了语言镜鉴。 相似文献
4.
方秀珍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39-43
许地山的小说描绘经历宗教神秘体验的教徒生活,以此来宣泄那个时代的人生问题,成为20世纪20年代科学主义日趋形成的语境中的另类作品;叶灵凤等的神秘题材小说以戏仿的笔调消解了神秘体验的神秘性,而迷恋于惊羡体验和异国情调,反映了五四以来文艺青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地山小说一方面暗合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情爱模式,揭示了传统文化在人物精神深处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导致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意识的输入,许地山小说转换了"喜新厌旧—沦落天涯—弃妇幽怨"的传统弃妇叙事方式,使其笔下表面上逆来顺受的女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洞彻人生的智慧和执著生命的坚韧,明显有别于五四运动时期"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娜拉"们。许地山小说对于感伤流被的"五四"文学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四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54-58
唐人小说中描写人神婚恋的作品较之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同类题材有了长足进展,具有了小说艺术的特有魅力,给读者以独特的美感。其艺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达到了神性与人性的辩证统一。小说神性其表、人性其里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各个层面:从感情层面说是浓情蜜意,动人心弦;在人物美学上是内外兼顾,品貌双全;其婚恋结局呈现出人神道殊、黯然别离的悲剧美。由此透视士人的文化心态则是希冀超越现实束缚,满足婚恋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7.
杨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创造着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的享受。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欣赏事物的美。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名画,一片秀丽的景色,都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乐趣、情思,唤起美感。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的复杂性,以许地山为典型个案,通过文献梳理、文本细读等方法,重新审视其小说与中国古典诗学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在整个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中,许地山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当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无偏激地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否定之时,许地山却在自己的小说实践中,通过对意境的营构、传奇性情节的设置和古典叙事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向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沈庆利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印度、东南亚等为背景,这不仅赋予了它们神秘奇特的异域情韵,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也与他向往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达成了惊人的"同构"关系,使得许地山的艺术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10.
董艳红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07-108,124
从许地山小说中女性的残缺人生出发,分析她们在残缺多舛的命运面前所坚持的人生哲学,认为她们在残缺人生面前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坚持不懈地"补缀"残破的人生之网,执着地追寻她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李以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严肃思考人的命运和执着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是五四初期从事新文学运动的进步作家共同肩负的神圣使命。在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队伍中,许地山以卓然独立的风姿蜚声文坛,“反映了当时第三种对于人生的态度”许地山一生写就近三十篇的中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以写人物命运为主,虽各各 相似文献
12.
张正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8):163-166
本文从毛泽东光辉的人性美这一视角出发 ,分析了由他伟大人格所产生的诗词内在崇高美———诗魂 ,由他豪迈气质形成的诗词外在雄豪美———诗风 ,由他沉郁高尚的情感凝结在诗词深处的悲壮美———诗韵 相似文献
13.
荆云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28-30
许地山的早期小说因其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而相对远离了当时的主流文学,但他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关注人生终极意义,因而具有了超越性。同时他的小说因其人物形象塑造又显现出悲剧性与意志力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向善向美是他的人格建构,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不懈的艺术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许地山早期小说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隋清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缀网劳蛛》是许地山早期小说集。解读其中作品可知 ,“人生无常 ,生本不乐”是作者通过婚姻和家庭问题揭示人生苦难的主要内容。其主人公在悲情或悲命的抗争过程中 ,得失随缘 ,不喜不怒 ,如同补网不辍的蜘蛛一样 ,坚定、默然地走自己的路 ,“只求耕耘 ,不问收获”。这种“蜘蛛补网”的人生观是作者深入现实底层、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 ,也是对人类深度生存意义的揭示。这使许地山的小说包蕴着浓厚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5.
毛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美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动物不可能具有这种心理现象。人不但有对自已周围客观世界的意识,而且有对自已本身的意识,即人的自我意识,这是人之所以具有美感的主体原因。那么,人的自我意识与美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6.
燕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5,(4)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觉印象,外界物质给人产生的美不是稍纵即逝和不可捉摸的闪光,也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我们只要细心地留意一下展现在自己眼前的美感,我们就会发现美感所呈现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十分具体的。比如:宏大、鲜艳、清新、雄浑、壮观、纤巧、细致等等。这种美感形态是由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消息并为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后通过大脑中枢反馈使人获得的一种愉悦情感的审美认识经验。由信息而产生的美感形态虽是来自物质但不依附于物资,虽是来自意识方面的消息但不从属于意识。在人类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美感形态自身独特的规律:它产生于审美主体但又不为某一审美主体所私 相似文献
17.
人神恋小说的性别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神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重要的母题,本文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人神恋小说中男女两性角色的特点、功能以及男女双方的恋爱互动方式,进而解析出人神恋小说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揭示出在小说表层情节遮蔽下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小说所反映的性别观念和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江振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6):28-32
许地山小说有两重形象:一重是一个宗教意识笃信者形象;一重是一个人道主义诚信者形象,而并不是以往评论者言及的仅一重形象。宗教意识贯穿整个小说世界,是小说世界的主体意识;人道主义涉及小说世界各个角落,是小说世界不可或缺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9.
梁宏信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0-134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信仰文化现象。在这个信仰文化系统中,人与神之间的有效互动无论是对"神的世界"还是对"人的世界"都是一种调节秩序的过程,同时维持着这个信仰体系的存在和社会秩序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20.
王盛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3)
在许地山一生所创作的二十余篇小说中,受到人们一致称赞的,莫过于《春桃》了.这是一篇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小说,是许地山一九三四年三月第二次去印度考察时在船上完成的.其时,许地山在给他的夫人周俟松的信中说,他原想将小说取名《咱们底媳妇》,后来觉得“偏重写女人方面,那两男子并不很重要”,便改成了《春桃》.可见作家着力描写的正是春桃这个妇女形象.那么,春桃究竟是怎样一个妇女形象?对于她,我们应当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