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2.
杨庆堃先生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强调的是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和解释。依此他把中国宗教分成独立宗教和混合宗教两种类型,在历史纵伸和经验实证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宗教的存在,认为超自然因素是中国宗教生活的显著标志。由于中国宗教缺乏独立的组织系统,无法游离于世俗制度之外,因此与国家的政治权威相比,宗教只能在吸纳世俗道德以图生存发展的同时,又为政治统治提供超自然的依据。这种与儒家道德之间的文化格局,决定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持续效力。杨先生四十年前对宗教基于实证的阐释,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印度教以独特的种姓制度为依托,将宗教等级观念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将世俗的社会生活宗教化。从根本上说,种姓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印度教洁净观念的价值体系。中国凉山彝族等级制度则以血亲认同为标准,以家支观念和家支组织为依托,将社会关系亲缘化,把等级观念渗入到社会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内婚是两种制度共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于印度奴隶制确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对宗教怀疑的、与宗教神话相对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它主要反映在《奥义书》中,是一个还未能独立起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是印度奴隶制鼎盛并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也是印度诸派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可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归结为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亦即世俗文化)两部分,“‘世俗’的这个概念,其内容经常是通过同神圣化的宗教相对而言的。”在人的一切现实关系与社会文化总体结构中,宗教虽远离世俗,却绝对没有力量将现实世俗精神抽离与过滤干净,宗教的“心灵”决不能割断与世俗的一切精神联系;世俗现实也不可避免地融渗着一定的宗教精神。所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的说法,某种意义上说明  相似文献   

6.
哲学与宗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主体 ,其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对印度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佛教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 ,力主“中道” ,推崇民主与平等精神 ,更是直接反映了古代印度早期人类精神的最初觉醒  相似文献   

7.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比较宗教研究的角度看,传统的基督宗教主要在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而传统的中国宗教,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儒教、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其主流倾向是在神圣与世俗统一协调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中西宗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彼此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现当代社会的中西宗教,其主流倾向均表现为宗教服务人间的大趋势。保证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协同并举是中西宗教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我"的观念在古印度宗教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印度哲学的核心观念.印度古代两大宗教之佛教和婆罗门教在"我"的问题上曾有重要的思想交锋.两教中的主要哲学派别或分支的许多理论都是围绕着"我"这一观念展开的.佛教与婆罗门教在"我"的观念上的分歧,反映了两教的根本的理论差别,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层间的政治对立.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认识印度古代哲学的基本形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个边缘交叉研究对象,但有人认为,“宗教无道德”,本文从宗教、伦理的本义及人的神性与人性来讨论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宗教伦理是我们当今进行现代世俗道德建构时必须加以活化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批判。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思想演绎和历史发展的始终。像之前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一样,他们试图通过宗教批判,将异化为天国的“神圣世界”还原为人间的“世俗世界”,把“神性”还原为“人性”,以彰举“世俗生活”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在此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原则也历经演化,呈现出由“宗教是团体无意识的神话表达”到“宗教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主观虚构”,再向“宗教是‘类’本质的自我异化”演进的逻辑特征。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逻辑所展现出来的“滤洗”基督教教条中的超自然成分、否定基督教历史的一般合法性和颠覆神圣世界的理性支柱,亦即把“人的世界还给人”的激进历程,不仅为青年马克思走向科学的宗教批判开辟了道路,而且为青年马克思由“宗教批判”经“社会-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1.
略论先秦人性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标志着古代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它的发展,把人从殷周天命宗教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并力图在社会现实中认识人的本质,这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社会便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和奴隶。统治阶级一方面利用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酷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利用“天命”宗教迷信对奴隶进行思想奴役。奴隶主宣称:“有夏服(受)天命”。他们自称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台刊《宗教哲学》第 7卷第 2期上发表文章,探讨现代人类思维受到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过去人类不论是价值观、世界观或是宇宙观皆受到宗教的规范与解释,因此宗教成为提供人类生命意义的价值体系。然而近代以来,科学实证主义观念的普遍发展,人们相信依靠自身的理性力量,反对传统的神权力量,以求自我建立一种崭新的思想体系,这就形成各种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盛,逐渐取代传统宗教的功能,并以“准宗教”形态出现。是以今日宗教信仰的神圣性逐渐丧失,而朝向世俗化方向发展,而各种意识形态的世俗性价值观的兴起与影响力则日显重要。本研究最后认为宗教与意识形态皆是人们的价值信仰体系,皆以强调社会正义的实践为最终现实理想,两者必须调和,减少对立与冲突,方能为人类幸福提供一条正确的方向。 (叶普照摘编 )  相似文献   

13.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回族妇女对疾病类别有着特定的分类,包括医学疾病与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医学疾病需要药片、针剂治疗,超自然病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则与之不同。患病妇女处于世俗世界,超自然病因则深处神圣世界。作为世俗世界普通个体的患病妇女无法与神圣世界直接交通。她们需要特殊人物作为中介提供帮助。以特殊人物为中介点,形成了三个场景,分别是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中介人物将采取一系列的仪式为患病妇女进行治疗。从田野调查资料上来看,民间、宗教和家庭场景仪式具有一定的功效。这些场景仪式能直指患病妇女的内心,调动她们体内自我康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古代中国——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区——的宗教信仰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的宗教相比,显得较为凌乱,並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太重要的地位。中国从未有过明确的“国教”;佛教、道教等大宗教固然在某些时期内曾受到若干君王的偏爱,但它们仍然从属于世俗政权,努力谋求世俗政权的庇护和赞助,而不是与之对抗,以至驾凌于其上(犹如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那样)。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颇有势力  相似文献   

16.
古代印度泛指南亚次大陆。马克思说它的地理结构与意大利相似,可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秉性高尚,比意大利人更精细更灵巧”,“这个国家曾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宗教的发祥地”。①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信仰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从古代到近代,印度人对宗教都是十分虔诚的。20世纪初,漫游和考察南亚和东南亚的英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说:“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在宗教中获得充分表现,甚于其他各国。……上自君主下至农民,多数印度人对于神学感兴趣,而且往往对它具有热烈的情感。”②印度产…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族群众都有自己的宗教,特别是古代及中世纪时代,人民通过宗教或凭着宗教创造许多辉煌的精神财富,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宗教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领域,古代印度(一般指今南亚次大陆诸国)勤劳智慧的人民更表现了特殊的兴趣和奇异的创造才能。他们乐于把旺盛的精力与杰出的天才贡献给宗教事业,使印度文化精神上的统一性、惊人的活力得到充分表现。至今“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真  相似文献   

18.
宗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它叫人们相信并崇拜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从最初的“泛神论”或“拜物”的自然宗教,到阶级社会系统的宗教形式,有其深刻的阶级和社会根源。在世界林林总总的宗教体系中,一神教是最具形式和最严密的宗教,它不仅有繁锁的崇拜仪式和规定的经文祷辞,而且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人数众多的信徒。宗教与教徒的社会生活紧紧相连结,甚至教徒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的社会活动,都受到宗教律例的影响和支配。所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揭示作为一种存在之意义和秩序的宗教之基础上,伯格区分了神圣与世俗:即秩序的合理性诠释若诉诸宗教则被视作神圣,反之被视作世俗。究其根本而言,伯格所谓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划分,乃源于其将宗教理解成宗教之功能。对此,从涵盖“个体信仰”与“传统累积”两个互为表里的宗教定义着眼,反思以伯格为代表的宗教世俗化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从“宗教伦理与伦理关系的根本颠倒”、“世俗伦理与宗教伦理的有机整合”以及“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内在统一”三个层面对苏格拉底伦理思想进行探寻 ,可以发现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对当代伦理重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