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人如器”是个成语,出自《资治通鉴》。据载,唐太宗让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但他久无动静。太宗大怒,一日就责问封德彝,但封德彝诤诤有词地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听后纠正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人就象用器皿一样,各有所用、各有所长,取  相似文献   

2.
唐仁 《人才瞭望》2010,(8):67-67
唐太宗向来注重选拔人才.严格选拔任用贤能志士。他常常叮嘱右仆射封德彝说:“官是民之父母,一个官吏就能决定人民的安危和苦乐.所以在选用时一定要谨慎行之。要知道用一个好人.就如同引一条沟渠。人才就如水流般都进来了。但是一旦用了一个庸人.其他庸才就会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宰相房玄龄知人善任,唐太宗在选任官吏时,十分尊重他的意见。贞观21年,唐太宗在行宫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在京城留守。遇到从京城来的人,唐太宗便问房玄龄对这一任命有什么意见?来人口答说:“玄龄只说‘李纬的一把大胡子生得好’”。结果,唐太宗将李纬改任为洛州刺史。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五事用人" 庸太宗作为历史上的一位开明君主,颇知用人之道。他曾对大臣们说:"自古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原,但却不能制服戎狄诸部,我的才能不及古人,但取得的成功却超过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能做到'五事'用人。"一是自古帝王大多嫉妒超过自己的人,而唐太宗  相似文献   

5.
察举与科举     
张晓政 《人才瞭望》2016,(23):67-68
选人用人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古代许多典籍都对选贤用能作过专门论述.如《墨子·尚贤》说:“尚贤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吕氏春秋·求人》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历史上,但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选好人、用对人.唐太宗曾感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王安石曾说:“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纵览历代兴衰,诚如《汉书·京房传》中所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相似文献   

6.
"观"字古今皆有平仄两读.观看的"观"是平声,读如关.宫观的"观"是仄声,读如灌.唐太宗年号"贞观"的"观"究竟怎么读?  相似文献   

7.
唐朝多良相,与唐太宗崇尚实干有关 唐朝多能臣、才臣,为汉朝和宋朝所不及,这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告诉我们的.唐朝多良相.洪迈《容斋随笔》一书说:西汉宰相共45人,而唐朝宰相有300余人.其中能称为一代名相的,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还有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杰等19人.他们的事迹、功业是汉朝的那些宰相不能比拟的.唐朝的良相都是实干家.唐朝为何多实干的宰相?答日:跟唐太宗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有关.  相似文献   

8.
且说“君子皆至”刘吉同“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入竞进”。这是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一段名言。然而、读了点史书之后,竞对这“君子皆至”一说产生了几分怀疑。魏征曾刀荐过一个叫侯君集的人、由此侯被李世民用为仆射。但是,按照封建政治标...  相似文献   

9.
文澜 《人才瞭望》2010,(8):40-40
说起“身份证”,其实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  相似文献   

10.
葛伟 《人才瞭望》2013,(2):103-104
在历史学家那里,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被贴上亡国暴君标签、遗臭万年的皇帝;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一位顶着千古明君的盛名、为历代歌功颂德的皇帝。两人看似遥不可及,但实际上,隋炀帝曾经离成为唐太宗那样的盛世贤主非常近,在文治武功方面,隋炀帝的能力也并不逊于唐太宗.  相似文献   

11.
白玉成 《人才瞭望》2017,(11):85-86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贤德的明君,而且还一个求贤若渴的皇上.在位期间,麾下有秦琼、程咬金等英才战将,殿前更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名流贤士.即便如此,他依旧多方查找英雄侠士. 贞观三年,唐太宗发布诏令,要文武百官都上书直言,分析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给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一时间,满朝文武百官纷纷送来了各自的奏章.唐太宗便打开这些奏章仔细阅读起来.当读到禁卫将军常何的奏章时,唐太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细端详后发现落款还是常何.  相似文献   

12.
"平易近人"现指态度谦和,但这个词最早不是用来形容人的,而是用来形容政事的. "平易近人"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西周初,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3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姜子牙到齐之后,5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姜子牙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相似文献   

13.
魏民 《人才瞭望》2009,(9):19-19
6岁时,在宽敞明亮的幼儿园里。老师笑容可掬地问大家:长大以后,你们想干什么呀?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站了起来,讲了自己的理想。他受到感染,红着脸说:“老师,长大了,我要当警察。爸爸说只有当警察,才能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东京,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公司。一位小姐的工作很具体,其中的一项便是专门负责为与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订购往返于东京和大阪之间的火车票。这位德国商人坐了几次车后,饶有兴趣地发现每一次去大阪,座位总是在右窗口;而返回东京时,座位却老是在左窗边。一次,他好奇地问小姐:“您为什么总是这样给我安排座位?”“先生,是这样的:火车驶往大阪时,富士山在您的右边;而在回东京的路上,富士山却到了您的左边。”小姐回答说,“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我想外国朋友都喜欢欣赏它那壮观的景色,于是我就替您买了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宗禾 《人才瞭望》2015,(3):71-72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同的认识、用人之道。他们的政绩也说明了不同的识人、用人之道产生的不同效果。一、朱元璋用人之道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以探其浅深;人主苟信之,彼他日复有言,必以为其尝言者可信,将不复审察,谗佞者因得肆志,而妨贤病国,无所不至。朱元璋曾经说过:"夫小人之为谗佞也,其设心机巧,渐渍而入。"这番话,虽寥寥数语,却为谗佞者画出  相似文献   

16.
贞观年间,许敬宗很得志,是负责起草诏书、掌管机要的近臣之一。 有一天,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文武,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为什么还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呢?”  相似文献   

17.
权贵 《人才瞭望》2013,(2):100-100
唐高宗李治继承其父唐太宗的皇位后,也同时继承了唐太宗善于从谏的美德,只要大臣劝谏有理有据,他必予以采纳。 有一天,有一个士兵犯了法,被将军权善才抓了起来。士兵不服,便要求面见高宗禀告此事。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了高宗,他便同意了。  相似文献   

18.
日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为该市第一位“海归”博士后李东升举行欢迎仪式。市委副书记、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梁伟年为李东升博士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为十堰市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年薪20万元。加拿大国籍的海归派博士后李东升,回国前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研究所从事人胚干细胞研究,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曾获得北京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博士后奖学金。他所从事的干细胞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十堰市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条件比国外相差很大,但他说:“是十堰市的人才环境深深地吸引了我”。目前,市太…  相似文献   

19.
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让懂玉的人看了,他说这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把玉送给我,你也没宝了,不如你我各自留着自己的宝.玉在传统文化中是重量级的宝物,子罕面对一块宝玉,却丝毫不动心,视"不贪"为"宝",难能可贵.从此不贪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广为传诵.不贪为宝成了一句成语,在历史上时时被提起.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父母用圆珠笔在我的腿上做记号,不准我下塘玩水。 上学时,学校停课闹革命,校长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通知不准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