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福 《源流》2012,(13):32
6月18日,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一行莅临河源考察,并签订了《广州·河源两市合作框架协议》和《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多个方面展开战略合作,特别是万绿湖直饮水项目上,双方的合作也将从"协议商谈"进入实施阶段。万绿湖直饮水项目是两市人民共同的期盼。2009年3月,广、河两市就曾签署了一份"框架合作协议",共同协商推进项目,此次,双方又签订了《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合作协议》,旨在为项目推进  相似文献   

2.
(续第七期)被召到菊香书屋和毛泽东谈哲学。在毛泽东的房间里,挂著许多各种类型、规格水压机的图。毛泽东睡衣上缝得平整的补丁,引起于光远的注意和想像。“我把那次向毛泽东的汇报,称作‘于光远丢脸史’。”于光远擅长自然辩证法研究,这一点,洗深地印在了毛泽东的记忆中,每到他思考相关的问题时,就会想到于光远。延安大学创办时提名于光远开课,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例,后来60年代召于光远到寓所畅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例。196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刊登了日本学者板田昌一关於基本粒子的文章,毛泽东看fIJ後,立即把时任《…  相似文献   

3.
于光远谈吃     
单守庆 《山西老年》2008,(12):50-50
谈"菜泥"今年已93岁的于光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进入老年之后,他和毛泽东有同样的饮食嗜好——喜欢吃茸泥类菜肴。毛泽东喜欢吃蒜泥;于光远喜欢吃菜泥,还专门撰写文章谈菜泥。  相似文献   

4.
周扬的观点并非尽善尽美,但胡乔木的观点,于光远更不同意周扬“是个思想开阔的人”,毛泽东“一分为二”的提法,是在周扬的报告中见诸文字的周扬20余年后重提人道主义和“异化”命题的隐约前因在讲完起草邓小平讲话稿後,于光远先生继续著有关胡乔木的话题,并引出了另外两个中共大“秀才”,周扬和陆定一。他首光说起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於“升比”问题上,胡乔木与周扬的争论。他说他虽然觉得周扬的观点并非尽善尽美,但他不同意胡乔木的观点。我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毫无发言权,使希望於先牛多谈谈他与周扬、陆定一…  相似文献   

5.
于光远同志在1988年6月7日上海《文汇报》第三版《学林》第339期发表的一篇纪念《国际歌》一百周年的文章里,对歌词译文提出一个带有原则性的问题,指的是“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这几个字.瞿秋白同志最早的译文是“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1958年才改成现在的样子。于光远当时是持不同意见的,理由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这个阶级的本质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的特点正是“一无所有”,怎能译成不要说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呢?  相似文献   

6.
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于光远同志《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这》的系列文章。这是于光远同志作为我院博士生导师,为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而陆续撰写的。希望全院同学认真阅读,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7.
正两次挨打的经历于光远讲过两次挨打的经历。一次是在家中写大字,不知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在一旁观看的父亲一拳打在手臂上,正写着的字成了一个黑疙瘩。于光远一生气,就这样交给老师。老师问黑疙瘩是怎么回事,于光远说这是父亲弄的。另一次是在学校,教室里有一块打手心的板子,老师看谁不顺眼,并不亲  相似文献   

8.
于光远最近在讲话中说,他想提倡这“十二个开”:开拓的精神;开通的思想;开明的态度;开发的干劲;开导的方法;开放的路子;开动的脑筋;开阔的眼界;开朗的性格;开诚的交谊;开创的局面;开心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2007,(5)
我保存着一笺于光远老人的题词,心里总留有一分愧憾、两分感念。最早知道于光远这名字,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读《政治经济学》。那时还是个中学生,尔后便经历十年运动更加十年动乱,我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3月 1 3日晚上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应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之邀 ,在逸夫馆报告厅为师生作了“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的精彩演讲。今年 87岁高龄的于光远 ,虽然行动有些不便 ,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对心爱的学术研究始终锲而不舍 ,每年都有不少经济理论著作问世。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史家胡同住着一位大名人于光远。他出生于1915年。于老离休后近年来又出版了《碎思录》、《古稀手记》、《细雨闲花》、《窗外的石榴花》等文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位因癌症和肝炎几度住院的耄耋老人,竟好像有点无所不在似的,各地报刊  相似文献   

12.
最近,经济学家于光远与广东经济学界部分专家学者座谈,提出了30年基本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观点。 于光远认为,改革是向着改革目标前进的运动。改革目标指的是这场改革要达到的结局,即我们希望最后建立起来的那个新的经济体制。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争论,到党的十四大我们才明确建立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虽已年逾八旬,但仍每天著述不辍,思想非常活跃,常有新见解新观点问世,被人们誉为经济学界“不老松”,即使一些中青年学者也自愧不如。于老保持青春的秘诀,说来也简单,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身体力行自己的座右铭:天天向上。他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每天都要有一点进步。于老的“天天向上”,给我们启发,也给我们鞭策。  相似文献   

14.
于光远同志《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的系列短文,本刊自1986年第3期开始连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作者原定写作50篇的计划现已完成,即将结集出版,其中除40篇已在本刊发表外,本期再选登5篇以为结束,并借此向于光远同志和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热情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1979年至2008年是社会主义体制改革30年,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及社会主义革命30年之后的中国又一次伟大的革命。 于光远认为,到200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可以基本完成,即能够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经济体制,然后在稳定下来的这个新经济体制下,更有序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学学术讨论会於本年7月26日至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于光远同志在发言中认为:宗教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恩格斯在他的名著《费尔巴哈论》中明确地指出,宗教和哲学、艺术,道德並列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因此在社会科学中不能不对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和人类历史上所起的重大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有对  相似文献   

17.
和于光远前辈的相识相交,颇不同于与通常人结识的过程。1995年1月,我的《知情者说——与历史关键人物的对话》之一出版了,其中有一段内容为中共中央主席办公室政治秘书、毛泽东的英语“老师”林克,回忆毛泽东关注基本粒子研究的情形,叙述了毛泽东邀请于光远、周培源到家中漫谈一事。在那次交谈中,于光远曾就“哲学书上通常是以个人做为认识主体,而在人类社会中,认识的主体往往是集体。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看好?”向毛泽东请教。但不知是毛泽东在闲谈时没说清楚,还是林克记差了,在追忆时林克将那句问话说成是出自另外一个人之口。…  相似文献   

18.
著名大学问家于光远,今年已88岁高龄,到了生命的暮年。他的身体不好,但他的思想创造力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他有这么两枚印章,一枚是“无时不思,无日不写”,另一枚是“服务万岁,创造万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解释说:“这不是警句,更不是格言,只是本人的习惯。人各有特点,我的特点就是思考和写作。我感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学问值得去思考。思考了就想留个记录,就去写,多年如此,养成了这个习惯。自己体会到,这种思与写有助于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正是这样的思与写,使他思想年轻,与时俱进,生活充满欢乐。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中国经济与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内容摘要(据记录与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20.
高伟梧 《市民》2006,(2):104-107
“珍视人类精神遗产” 还是十年前,于光远先生业广州,笔者陪同在珠岛宾馆同广东省几位老领导聚会,由任仲夷伉俪介绍认识了久仰的吴南生同志及其夫人许英大姐,此是初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