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朝立国后,开始经略边疆,青海作为清代统治西藏、控驭西域的战略地带,也成为清政府经略的重点区域.对于青海藏区的经略措施较多,但总的来说,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其主要实施的策略,以此探析清代中央政府的边疆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如在政治上主要实施了平定叛乱、改土归流、变革行政区域;在经济上主要有屯田和发展贸易两方面的举措;在文化上主要采取兴举社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朝鲜族是自清末以来由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的跨境民族。清政府对朝鲜移民的政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笔者认为大体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默许政策时期;二、安抚政策时期;三、怀柔与同化政策时期;四、强硬政策时期。本文拟就清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朝鲜移民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揭示出清政府对朝鲜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朝鲜族形成的概貌。一、从封禁到开禁:默许政策之实施由于清廷对东北实行长达二百余年的封禁,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以后,…  相似文献   

3.
清代台湾民族关系发展变化与土地的不断开垦有直接关联.台湾地方官秉承朝廷旨意,试图通过“护番保产”、“汉番隔离”等措施,缓和因土地开垦激起的民族矛盾,历经康雍乾三朝,与汉族移民不断接触交流的平埔族群最先认同汉文化,并最终走向汉化.其汉化原因虽多,但与清政府在台湾实施的民族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代科尔沁蒙地开发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从顺治帝入关之初,到乾隆朝末期,一百多年间,对蒙地实行严格的封禁政策。这一措施,虽然维护了清政府对蒙古的统治,但却阻碍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同内地各民族间的交往。然而,一个自然区域的经济,总是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紧密相连的,它不可能长期孤立存在下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必然要冲破这种封禁,以求得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清代科尔沁蒙地开发过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喇嘛教统治蒙藏民族,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它不仅对清代蒙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所以一直是清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本文仅就鸦片战争前这段历史时期内,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主要作法及其影响,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苗怀明 《河北学刊》2003,23(4):136-140
有清一代 ,朝廷将通俗小说纳入其文化控制范围 ,并载之刑典 ,在政策上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尽管清政府严查令禁 ,但并未收到实际效果 ,这与通俗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历代帝王的双重人格等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 ,清代文化政策也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本文以清代皇帝与古代通俗小说关系为个案 ,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通俗小说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至清代臻于完善并开始解体。清朝承袭明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法政体制,其中实行的三法司会审、秋审、九卿会审等制度,非司法官员参与司法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但清代后期法政体制在运作中弊窦丛生、逐渐瓦解,直至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使司法与行政分立。  相似文献   

8.
清廷统治台湾,共计二百一十二年(1683年~1895年).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界标,清代统治阶级对台湾土著族的政策,前、后期判然有别.前期,清政府热衷于推行民族隔离政策,在汉与土著族之间高筑壁垒;后期,转取"开山抚番"政策,"俾民番联络一体,畛域悉除".关于"开山抚番"政策,笔者已在另文中加以探讨.本  相似文献   

9.
杨红伟 《江汉论坛》2012,(4):106-114
拉卜楞寺作为安多藏区清代中后期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清朝"众封多建"的宗教抑制政策,是清政府扶持的结果。这与拉卜楞寺积极拥护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有关。尽管如此,出于王朝国家政治安全的考虑,清政府不愿看到拉卜楞寺政教集团发展成为一支难以驾驭的力量,因而与拉卜楞寺快速发展相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抑制政策。但作为具有自身利益追求的政教集团,拉卜楞寺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触犯王朝国家政治、宗教政策底线的情况下,进行着宗教扩张的反抑制策略。由此,在拉卜楞寺与清政府之间进行着多层次的博弈,表现为拉卜楞寺与清政府不同等级政治层面上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喇嘛教统治蒙藏民族,是清政府的一项传统政策,它在维系、巩固和加强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中,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研究清政府喇嘛教政策的人,往往着重于清入关后的一段时期,对于入关以前的情况,则苦于资料的缺乏,语焉不详。许多材料证明,清政府利用喇嘛教作为统治蒙藏民族的工具,早在入关前就已经开始。提出和倡导这项政策的是满族政权的开创者努尔哈赤,把它系统化、制度化的是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本文仅就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的喇嘛教政策,作概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较为宽松的工商业政策使商品经济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手工业品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商品基地,商品流量有了很大增加,全国性统一市场初步形成。虽然清廷有种种限制,但清代的商品经济仍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成锐航 《理论界》2008,4(4):113-115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针对商办铁路出现的一系列弊端,决定改弦更张,实行“铁路国有”政策。这是一项基本正确的政策,但由于清政府措施不当,各省借此机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以维护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由于人们情绪高涨,将与铁路国有连为一体的铁路外债也席卷进来,一并反对,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对榷关的长途商业实行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管理制度,无论是在征税、管理和考核方面,还是长途商品的免税、促进商品流通等方面,都是有章可依的。尽管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吏治的腐败常常不能得到真正贯彻,但毕竟不能由此否定清政府保证税收而立法定制的政策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政府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评述了清代色情业若干发展状况和晚清政府所采取的若干应对措施。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等原因,娼妓问题到晚清时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实的压力迫使清政府放弃了道德主义的立场,在法律上许可了娼妓的存在,但同时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对色情业的管理。这对后世整治色情行业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对新疆伊斯兰教的研究 ,可分为 4个阶段 :1 .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 ;2 .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研究 ;3.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伊斯兰教研究 ;4.改革开放以来的伊斯兰教研究。一、清代的伊斯兰教研究清朝统一新疆之后 ,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卓政权 ,保持了新疆境内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的稳定。特别是在民族、宗教问题上 ,清政府从“修其教还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俗”的基本政策出发 ,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统一后的现状 ,对伊斯兰教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尊重各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另一方面 ,清政府又利用黑山派与白山派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政策实践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其在目的、对象及互动范围等方面同直接服务实践不同;遵循社会正义、人在环境中的理念,以及五个操作原则;在立法系统等四个场合、地区等三个层次上实行;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实践角色包括政策专家、内外部工作环境的改变代理者、政策管道和政策化身;政策实践者从事设定议程、界定问题以及立法倡导、诉讼改革等纵向和横向的活动;政策实践者使用价值澄清、沟通、谈判、协作等技巧。在借鉴政策实践的国际经验同时,应立足本国国情,建构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7.
清代旗地制度的演变,表现为私有化与公产化两种相悖的历史运动。前者反映了社会经济自身运作的必然规律,而后者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封建经济关系的调节和制约。清代东北旗地的公产化主要表现为清政府将部分私有旗地入官征租,设立各种公产旗地,推行八旗官兵职田制,实施京旗移屯政策。通过实施这些旗地“补强”措施,使部分旗地出现公产化趋势,旗地国有”性质得以强化。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旗地私有化问题。不久以后,这些“公产”旗地也出现了私有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一帆  傅辉 《兰州学刊》2011,(6):191-194
文章通过对清代山地—平原过渡带赋税豁免量时空特征与水旱灾害关系分析发现,剥离普遍性的制度因素,区域豁免与水旱灾害频率密切相关。灾害引发的边际土地(濒河岸、湖岸等)频频农业灾荒是清政府实行区域豁免政策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是对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变化研究的又一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梳理清代设于新疆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基础上,从该任大臣卸任的情况、清政府对其素质的要求与官员自身素质间的差异以及清政府任官上的偏差等几个方面,对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履行职责的情况做了群体考察,得出在新疆军府制时期,专辖回疆的参赞大臣整体素质不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新疆和田部分区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在促进和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面的基本做法有三:一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协调,向疆外和北疆地区输出较大规模的劳动力;二是在政府引导下由劳务公司和培训学校教育培训后,向外转移和输出一批劳动力;三是由政府支持在当地创办更多中小微企业,吸收接纳一批就近就地就业人员等等。经验措施包括:"凡就业先培训"的办法;劳动力转移采取"组团式"输出方式;形成"双语干部驻厂配合集中管理"特色模式;以及解除劳务输出人员后顾之忧的"四托"政策(托儿、托老、托养牲畜、托种土地)等等十多条。这些做法和措施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实行的,值得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区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