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拥有传奇的经历和复杂的性格,他坚持五十之前不著书,却未满五十岁即仙逝,因此生前出版著述极少。黄侃之侄黄焯,以一片孝敬之心,整个晚年致力于整理黄侃遗稿的事业,为黄侃学术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卢烈红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其中以在训伤学方面的贡献为最大,而在训访学方面,他用力最深的又是语源学的研究。语源研究是训治学的高层次课题,它有助于展现语言的系统性,揭示语...  相似文献   

3.
古音学研究工作实际上是由清初的顾炎武所创始,中间经过江永、戴震、段玉裁、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诸家的努力,取得卓越成绩。民初,章炳麟先生,在清儒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在音类的划分上提出自己的创见,而且开始用汉字描写所分二十三部的音值,使古音学研究前进一步。章氏的学生黄侃先生,远绍乾嘉,近承师说,而又能突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是我国古音学的奠基人。他积三十年功力而探求古韵,写成长章巨制《音学五书》。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音表》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并入和收入。从前研究上古音的学者对它们不大注意,但据我们看来,这两个术语的设置正是顾氏观察语音现象的慧眼独具之处。他的古音研究一方面注意韵文材料的归纳,并旁及文字的谐声现象,因而得出古音十部;另一方面,他吸收陈第的理论,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鉴于上古韵文押韵系统与中古二○六韵分韵的差异而对今音进行了离  相似文献   

5.
黄侃的古音体系,并非循环论证的结果.其最初所定的古声二十三纽,是综合前贤的古声类研究成果而成.受邹汉勋启发,黄侃再将古声二十三纽中居于三等地位的群、于二纽和居于假四等地位的喻、邪二纽定为今变声,古声十九纽体系至此定型.与古声纽研究略有差异,黄侃的古韵部研究,是音类分析与音值研究分别进行,最后相互印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章炳麟在汉语音韵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独立出"队"部。章氏依据《诗经》用韵及对谐声字的分析,据"平上韵与去入韵堑截两分"的理念,从王念孙的"脂"部中将去入韵独立出来,成立"队"部,相当于黄侃的"没"部,王力的"物"部,为后来学者所广泛接受,从而奠定了章炳麟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可以说是对上古音研究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清代古音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韵分部的研究上,而通过《诗经》押韵来推求古韵则是研究古韵分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古音学家们在辨析古韵分合、建立古音体系时都毫无例外地要利用这条途径。每位古音学家对古音的认识水平、审辨能力,都  相似文献   

8.
戴震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韵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韵二十五部之说,戴氏古韵分部的最大特色是一个整齐的阴阳入互配系统,他提出了正转,对转之法,戴氏在他的韵目分析上虽有一定的不足,但他的古音分部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从戴氏的九类二十五部到黄侃二十八部,到王力二十九部,相承线索的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9.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上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系统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组与古本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合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古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以王力古韵分部"脂——质——真"和"微——物——文"六部为基础来考察古音学史的演进,就会看到,清代戴震是3∶6,王念孙是4∶6,江有诰是3∶6,晚近章炳麟是5∶6,黄侃是5∶6,曾运乾是6∶6。王力的6∶6是有优点的,最大的优点是以古音构拟深化了脂、微分部。  相似文献   

11.
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其中以在训诂学方面的贡献为最大,而在训诂学方面,他用力最深的又是语源学的研究。语源研究是训诂学的高层次课题,它有助于展现语言的系统性,揭示语言发展演变的内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段玉裁在研究《说文》上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这与他在古音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而《说文解字注》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正是因为段玉裁将其古音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注释《说文》 ,采用声训的方法 ,着眼于形音义三者互求 ,从而有了突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运用的声训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3.
“阴阳对转”理论是古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这一理论是清代学者戴震在顾天武、江永、段玉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 ,其后 ,孔广森、严可均、章太炎、黄侃、王力等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但各家持见并不一致。近来一些学者又对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  相似文献   

14.
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棫《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也是他的开创,并被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了"古音"概念,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改进了考订古音的方法。陈第古音学在杨慎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大的突破:完全抛弃了"叶音说",注重阐明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采用穷举法等。至此,明代学术,在古音学方面,完成了同清代朴学的对接。  相似文献   

15.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代学术开山的顾炎武,继承明末陈第提出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思想,对古代语音如何分韵进行了研究。他为此后古音研究开启风气、指明路径的功绩是伟大的,但也存在分韵未密的缺点。长期以来,学者只注意到他分韵未密的现象,却没有深入分析其所以如此的原因。简言之,顾炎武之所以分韵未密,是由于以韵值探究古音,还是根据典籍中押韵的情况归纳总结出上古韵部的方法上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17.
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字是章太炎所谓“国粹”的核心内容,是其“复兴古学”、“激动种性”的文化载体。“语言文字亡则种性失,”语言文字被认为是民族特性的寄身之所。在文字音韵研究方面,他坚持语音至上原则,以音韵统摄形体、故训;在方言研究方面,他从声音入手,侧重考据语根,寻求本字,注重以古音证今音,以探求“夏声之原”。他的这些研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方法论问题,而应与其民族主义的文化思想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吴庆峰先生《音韵训诂研究》(齐鲁书社 ,2 0 0 2年 10月版 )一书 ,是由他二十多年教学科研所写的文章汇集而成 ,皆为其多年治语言文字之学的硕果。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音韵和训诂两部分 ,许多文章曾在《中国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汉语研究》等重要杂志上发表过 ,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读后让人有涣然冰释 ,茅塞顿开之感。笔者三览之余 ,收获良多 ,从中也窥见作者为学之大端。第一 ,重视古音 ,深入发掘 ,融会贯通。本书所选音韵方面的文章皆为古音学方面 ,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古音的重视。综观古音学史的研究 ,其着力最多的应属段玉裁…  相似文献   

19.
张民权先生《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一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 ) ,对明末至清乾隆初年一百多年的古音学研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挖掘、考察和总结 ,是近年来音韵学 ,特别是古音学研究的一大成果。  一、全面考察了古音学研究的历史传承关系   1 对清代以前的古音学研究作了探源式的追溯。张著认为 ,古韵研究 ,肇始于六朝人的“取韵”“协句”之说。不过 ,真正意义上的古音学研究始于宋代吴《诗补音》和《韵补》的面世。元明两代的古音研究 ,虽大体遵守宋儒旧说 ,但他们在古音观念上的更新是不可忽视的 ,杨慎、焦、陈第…  相似文献   

20.
书痴黄侃     
李惠 《社区》2012,(35):6-6
黄侃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具有独特的治学之道。黄侃平生嗜好颇多,其中读书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出生于1886年的黄侃。天资聪颖。当年,年仅15岁的黄侃随父亲黄云鹄去成都武侯祠游玩,回家之后竟然将祠壁上的绝大部分楹联朗声背诵了下来,黄侃的这一举动令父亲欣喜万分又惊诧不已。父亲发现.黄侃的读书天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9岁时便能读《经》,日逾千言:10岁便已读完四书五经.被人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