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莉 《老年世界》2010,(14):6-7
儿女双全在身边,老人却住在养老院——遇上这样的情况,人们除了会叹一声“老无所依”,恐怕还要狠狠地骂一句“儿女不孝”。可是,当眼下越来越多的老人独自在家中守着饭桌,深夜硬撑着等待儿女回家,工作忙碌的儿女为父母精心选择一家养老院,真的还是一桩“不孝”的“罪行”吗?  相似文献   

2.
记者近日在东北、山西、湖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查时发现。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一家三代都依靠老人的退休工资为生。形成了特有的“吃老现象”。一些社会学专家担心,“吃老现象”蔓延可能形成一个高危群体,“吃老”人口聚集的社区则可能形成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血缘而言,父母与儿女是最亲的亲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缔造儿女的生命,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为抚养儿女遭了多少罪,如今父母年老,儿女该拿什么孝敬他们?儿女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孝敬父母?一封读者来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刘向上 《老年世界》2006,(23):15-17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将近七成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有三成左右的成年人需要父母为其支付全部或部分生活费用,舆论称这一人群为“啃老族”。成年自立,本该反哺父母养育之恩的儿女为什么“啃”定爹娘不放松?  相似文献   

5.
20年后,现在三四十岁的“风化一代”将步入真正的老年生活,彼时,留在身边的孩子处于“两小养六老”的沉重负荷之下,而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的儿女你将更加指望不上;养老金的巨额缺口(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2030年,中国退休金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将达500多亿美元)已经让人惶惶不安,而医保体制庞大的自付比例,也将使很多吃惯免费药的人陷入“因病返贫”的窘境……总之,随着传统大家庭的逐渐瓦解以及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养老,从今天起就成为了部分中年人的“心病”:我们照顾父母的晚年已经如此力不从心。将来,我们的老由谁来养?  相似文献   

6.
夫妻老来宜相伴丁声时下,常见到不少的年老夫妻被自己的儿女拆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儿女“承包”单个赡养,有的是因儿女之家需要老人照顾。所以,相德以沫的老夫老妻不得不分居两地,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来。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时不见心牵连。”人到老来,最...  相似文献   

7.
世象写真     
《老年人》2011,(5):19-19
新房依靠父母买,婚庆操办讲气派;“啃老”就像是讨债,儿女回家当客待;面对长辈谈不来,撒向猫狗都是爱;娘逛商场爹偷菜,学生玩耍受责怪;屋里常备麻将牌,翻书学习唯小孩;三四十岁把老卖,希望压给下一代。——现代家庭“十二怪”  相似文献   

8.
路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就是因为它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骨肉情深。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形式的爱与情,但没有哪一种爱比父母对儿女的舔犊之爱更无私,更博大;也没有哪一种情比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更深切,更绵长。  相似文献   

9.
膝下儿女在眼前笑语欢声,是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欣慰。然而噩梦经常不期而至,打碎了许多家庭原本幸福的生活——孩子丢了。杳无音信的宝贝何时才能回家?这些父母漫无目的地踏上不知终点的寻子之路。幸运的是,走失儿童的家长们发现了彼此的存在,同为父母者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并参与到传递寻子接力棒的事业中,“宝贝回家”就是在这样一片爱心的海洋中悄悄诞生了。  相似文献   

10.
家庭上养老 ,下养小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在西方国家 ,儿女成年后要自食其力 ,父母一般就不管了 ;而父母老了 ,经济上也一般不依赖子女。在我国 ,传统的家庭模式延续至今 ,父母把全部心血几乎都花在儿女身上。子女上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孩子等等 ,父母都得管着 ,用光了积蓄 ,弄不好还要欠债。这样一来 ,人老了两手空空 ,只得依靠儿女 ,在农村就更是如此。所谓养儿防老 ,其实是父母付出的多 ,得到的少。所谓赡养父母 ,其实只是儿女的一种回报 ,而这种回报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可是 ,在现实中常常发现有人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奉…  相似文献   

11.
章法 《老年世界》2006,(20):14-16
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家、对亲人的爱,更是唱到了无数老人的心坎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儿女却很难回趟“家”,很少与老人一块吃顿饭,拉拉家常。一些老人无奈之下走进法院打起“精神赡养”官司,不要儿女钱物,只要儿女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2.
金秋茶坊     
《老年人》2001,(3)
儿女干涉父母再婚违法   据《解放日报》报道:在我国近 1 3亿老年人口中, 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 4500万,这个数字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老年人再婚,越来越多地受到儿女的干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子女暴力干涉父母再婚的现象。这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婚姻法 (修正草案 )》第二章第三十条对老年人再婚问题作出了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婚姻法 (修正草案 )》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 2001年 1月 11日公…  相似文献   

13.
元旦过了又是春节,做父母的对儿女有什么企盼?本刊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儿女常回家看一看、干一干、谈一谈。  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深爱着的姑娘害了心痛病,巫婆对小伙子说,把你母亲的心取来让她吃,病就会好的。做母亲的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小伙子捧着母亲的心赶紧往姑娘家跑,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传来一声熟悉的问候:“孩子,你没摔疼吧?”说话的,正是母亲那颗滚热的心。  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可只要静下心来想想我们自己的父母亲,谁又会怀疑父母给儿女掏心掏肺的那份无私真情呢?  …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年迈的父母有时会固执己见、有时会轻信他人,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来,难道真的是变成“老小孩”了吗?面对父母的一些不理智、“不听话”行为,作为儿女,肯定不能像孩子一样训斥他们,也不能过分地据理力争伤了和气。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相似文献   

16.
“心理平衡”是大家都知道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而且是最关键的一项。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也是长寿者共有的特点,已受到老年人的普遍重视。能否做到“心理平衡”,涉及到自身休养、周围环境、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下面,就保持家庭和睦的一个侧面,与老年朋友交流一点看法。老俩口在一起容易相处,而和儿女共同生活,问题就来了,一旦出现矛盾,人们常常责备儿女不孝顺。诚然,儿女要顺从父母,让父母高兴,但做父母的也应检讨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跟儿女闹得不愉快。依笔者陋见,下面几点就应加以注意:一、家庭事务,要尊重儿女的安排。老人,…  相似文献   

17.
新型孝养观的含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年指出,西方社会是“接力”式养老模式,我国则是“反哺”式养老模式。孝道不仅是父母的需要、老年人的需要,也是儿女的需要、年轻人的需要,是一种良心债,是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馈、反哺,是年轻人做人的一个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盼“孝敬基金”到乡下落户李荣报载,沪上出现"孝敬基金"。上海静安寺街居民梁连珠的三个儿女,商量每人每月为父母储存100元,以备急用,并取名叫"孝敬基金"。消息传开,众人效仿,全街道已有258户建立了家庭"孝敬基金"。敬老孝老养老,实乃做人之本,为后之...  相似文献   

19.
张笑溪 《老年世界》2009,(16):14-15
成都市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碑”后有一片银杏林小径,那里成了帮儿女相亲的父母们的聚会地。付宏华在这里驻守了5年。  相似文献   

20.
儿子和老子     
一天早上,忘了把剩菜放进冰箱,下午回家一进门,远远地就嗅到一股酸气,于是气恼地端起那盘子坚决地说:变味儿了,倒掉算了!其实,生活里变味的又岂止这盘中之物!小孙子要驾驾驰奔,老爷子便躬腰伏身作牛马,不过这多少还有些人情味儿,倒也罢了。更有儿女周末探望父母,名曰探望,实为嘴要吃一些、手要拿一些、心里还想要一些,捞点实惠而已。现在还盛行一种“一家班”麻将,本来是两代人同娱乐,却要边打牌边在心里不停地算计。“孝男孝女”在想,这场牌可有多少进项;靠几个退休工资吃饭的长辈,虽心里深知不能赢儿女的钱,却也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