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最早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并曾游历欧洲、日本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王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直接体现在他的志怪小说集《淞隐漫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花妖狐媚的描写中,他常常有意遮蔽其狐鬼的特殊身份,侧重于突出她们作为女性的“人性”而有意淡化其“妖性”、“鬼气”。其精心塑造的狐鬼形象在解构中带上了浓郁的世俗色彩,反映了中国近代传奇小说狐鬼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与《聊斋志异》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异域风情或者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的小说,西学东渐的影响导致志怪传奇小说向真正的域外风情小说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异域风情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大师蒲松龄以其传世名作《聊斋志异》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聊斋志异》全书共四百九十余篇,倾作者一生心血而著成。其内容虽然主要采用了狐精和鬼怪、神魅故事,但也有不少取材现实的篇章。以往人们在评价这部几乎耗尽作者一生精力的作品时,多从“浪言狐鬼史,抒发磊块愁”入手,认为作者是通过谈狐说鬼,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通观全书,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又是在几十年时间中完成的,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主线、情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它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题材驳杂,单从作品中看作  相似文献   

3.
清初的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曾被称为“鬼孤史”,后世的读者把它目为《搜神记》、《夷坚志》之属。这些说法虽未必十分恰切,但是,谈狐说鬼,描写这些精魅“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鹘突”、“变幻之状”①,倒也确是《聊斋志异》的一个突出特色。因此,在研究这部文学名著时,必然要接触到这佯一些问题:蒲氏为何要请这些子虚、乌有、亡是公们充当作品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享有“我国古典短篇小说之王”(刘欣中:《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漫淡》,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盛誉。在小说中,作者借助浪漫主义手法,以轻灵活脱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艺术群象。马丁·布贝尔在德译本《聊斋志异》弁言中说:“最多的与最有意义的,乃是那些精灵的作品:动物的精灵,植物的精灵,水中的精灵,云中的精灵,画中人,瞳人,离开人世的死魂灵。”鲁迅先生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在这些异类群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数量最多的是狐鬼花妖变的妇女形象”(《白话聊斋》上集,第2页)。这些形象,实质上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一部神怪小说,谈狐说鬼,荒诞不经。其中影射反讥,发之于社会现实,早已为读者所公认。但又有字里行间揭载时事,可以当作正史来看待的,谨撮录于下,以成斯篇。  相似文献   

6.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有众多特色鲜明的女性鬼狐形象,她们身上集中表现为二重性:既是落魄才子心目中的红颜知己,又最终逃脱不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最终宿命;既有丰富而又真实可信的“人性”,但最终又回归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理性;既至情至性又至善至孝。  相似文献   

8.
号称“短篇之王”的蒲松龄,于《聊斋志异》中所写故事,就其真实性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作者所亲历或亲闻,如《地震》、《水灾》、《跳神》诸篇,便基本上是记实之作,故亦有人称之为新闻报道或素描,二是取其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且多“写鬼写妖”,并具有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可以《促织》《聂小倩》、《青凤》等篇为代表,属小说的范畴,也是《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三是篇中所写之  相似文献   

9.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这是鲁迅对《聊斋志异》写作特点的简要概括。从离奇怪诞来看,《聊斋志异》中写及的山狐灵鬼、畸人异行,显然受了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而就其情节的委婉曲折,对现实人生的执着来看,又明显地继承了唐人传奇的传统。蒲松龄以其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使二者熔为一炉,化合无间,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异域紧相结合的奇幻世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天宫地府、神鬼狐魅的是否存在,虽然看法不一,但它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则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这就是作家们利用这种观念虚构文学作品的社会基础。从魏晋南北朝以来,虽有部分通过志怪来反映现实的小说,但内容简率、幻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11.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是鲁迅对《聊斋志异》写作特点的简要概括。从离奇怪诞来看,《聊斋志异》中写及的山狐灵鬼、畸人异行,显然受了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而就其情节的委婉曲折,对现实人生的执着来看,又明显地继承了唐人传奇的传统。蒲松龄以其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使二者熔为一炉,化合无间,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异域  相似文献   

12.
鬼道·谈风·女鬼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大兴,承秦汉神仙小说《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发展起来的志怪小说,据严懋垣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书录》所列,共凡35种之多,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而其中以鬼故事所占比...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力论述剧中女子夭亡为“鬼”以及由“鬼”复活为人这一系列荒诞情节之思想内涵 ,以及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戏曲中的演变。通过比较分析认为 ,在人鬼之恋题材的小说戏曲中 ,存在着维护礼教与崇向情欲这二种倾向的交错。杂剧《碧桃花》披着礼教的合法外衣来宣扬男女情爱的自然和美好 ,并借助道教的权威展示人的自然情欲的合理性。发端于魏晋六朝志怪的人鬼之恋题材在通向《牡丹亭》这巅峰之作的过程中 ,《碧桃花》是一级不容忽视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浪漫主义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弥漫于整部作品之中;幽冥仙境、异类世界是高度的社会化、人间化了的:狐鬼形象是人格化了的;幻想、想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结合在一起,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因此,《聊斋志异》的浪漫主义是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是作品的内容,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学人少有注意。作品中的狐父、狐书生、狐仆等狐男形象,虽然划分的角度不同,但自成体系,在各自的角度具有相对独立的类型特点:狐父多为人间现实中老父的写照;狐书生则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是蒲松龄豁达超脱思想的映照;其他如狐仆、狐仙、狐侠等狐男形象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言小说源远流长,而谈狐说鬼、体大思精、独标一帜、诙诡纵横的《聊斋志异》则代表了其最高成就。对于它的研究,起步很早,近年来更是蔚为大观,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其质量和数量都不宜低估。在这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唐富龄先生的《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聊斋志异>纵横研究》(以下简称《回归》)堪称引人注目的重大收获。它的若干具体结论固然值得重视,而它所呈现的富于个性的文学史观和学术品格至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笔者拜读之余,感到这部力作对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言小说源远流长,而谈狐说鬼、体大思精、独标一帜、诙诡纵横的《聊斋志异》则代表了其最高成就.对于它的研究,起步很早,近年来更是蔚为大观,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其质量和数量都不宜低估.在这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唐富龄先生的《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聊斋志异〉纵横研究》(以下简称《回归》)堪称引人注目的重大收获.它的若干具体结论固然值得重视,而它所呈现的富于个性的文学史观和学术品格至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笔者拜读之余,感到这部力作对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淡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出现了大量鬼狐形象,这与中国原始信仰中的信鬼、崇鬼、祀鬼的民间文化渊源有关。这里仅对蒲松龄创造的永不磨灭的鬼魂艺术形象做以类型分析。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转益多师,作者善于从古代典籍乃至前人诗文中取资,借鉴有关语词、句式、典故并有意点缀于情节展开或人物对话乃至"异史氏曰"的相关评论中,这对于烘托小说情韵、营造某种意境不可或缺,并增加了小说文言修辞、叙事的典雅之趣。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凸显魏晋风流诸多韵致,其文学书写为蒲松龄所喜好并效法,无论略貌取神、借意相发,还是使事用典、炼字取词,都体现了《聊斋志异》借鉴《世说新语》的独到之处。将之略加分类并条分缕析,对于今人探讨蒲松龄小说创作方法与构思过程皆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几乎同时出现在明末清初的四部小说《开辟衍绎通俗志传》、《有夏志传》、《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和《历代神仙通鉴》,不约而同地皆以“嫦娥奔月”神话的情节为基础,重构了有特色的嫦娥故事,重塑了有意味的嫦娥形象,形成了生动、有趣的文学文本形态.若纵向观之,四部小说显示了嫦娥形象由反面向正面转变的轨迹;若横向观之,四部小说展现了“嫦娥奔月”神话移位为文学创作素材之后,所具有的极强的可塑性.纵、横两线在《有夏志传》中实现了交合,作品以全新的嫦娥形象演绎了全新的嫦娥故事,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文化风貌作了最生动、最真实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