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渲染敷陈春秋末年吴越相继兴亡故事的专著《吴越春秋》,史家著录,自《后汉书·赵晔传》、《隋书·经籍志》迄《四库》,都以其为东汉经师赵晔所撰。今各家文学史、小说史等论著都采用此说,本无可疑。然《隋书·经籍志》、新旧《唐志》、《读书志》、《通考》等均著录晔撰《吴越春秋》十二卷,自《宋志》以降,已作十卷,与今传本(指元大德十年刊本)同。隋、唐二志及《读书志》、《通考》同时并载有晋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并见《晋书》),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而自《宋志》以降,杨方、皇甫遵二书即不见著录。由此,遂有今传本出于谁手之疑。自明迄今,歧说尚多,大致有五,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宋代学风变古中的《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诗》有四家,《毛诗》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诗经》的研究到了宋代,的确出现了一个颇为热闹的新局面。这个新局面的标志之一是:有关《诗经》研究的论著骤然剧增。《汉书·艺文志》经部诗类14部416卷,《补续汉书艺文志》诗类13部,《隋书·经籍志》诗类(合亡佚书目)计76部683卷,《旧唐书·经籍志》诗类30部313卷,其中除孔颖达《毛诗正义》外,均属前代遗书。《新唐书·  相似文献   

3.
《隋书·经籍志》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志目录著作,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今本《隋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隋志》著录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隋志》四部及附录之小序、类序合计、今本实际著录数目三者之间极少有完全相符者,而且这些数目也都与总序的数字互不符合.而对《隋志》著录情况的详细统计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本文通过《郭店楚墓竹简·纟甾衣》和《礼记·纟甾衣》的比较 ,讨论了西汉初年经籍的古文写本问题 ,竹简本 (古文本 )与礼记本 (今文本 )的关系 ,并从“今古文”角度对竹简本的若干文字进行了校读与疏证 ,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经籍文本的演变和儒家思想的承传 ,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小尔雅》是一部以解释先秦典籍中的词语为主的语义分类辞典,在《汉书·艺文志》中已经著录,今保存在《孔丛子》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载,《孔丛子》为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这一说法自宋代即有人怀疑.《小尔雅》的作者也随之成为问题.至清代,更有学者认为《小尔雅》非《汉志》著录之旧本,应出于汉末.但也有一学者认为《小尔雅》突出于孔的之手,秦汉之交.争论至今不息.本文拟就此提出一己之见,庶几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前人怀疑《小尔雅》为的作,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孔丛子》是伪书,《小尔雅》作为其中一篇,亦必伪无…  相似文献   

6.
正史之中,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称"经籍志",其余史书皆称"艺文志",学界对此鲜有考证。从词本义出发,"艺文"指儒家经典之术,"经籍"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学派的典籍;从汉人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文"、"经籍"皆指儒家典籍。这两个词的使用与儒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儒学兴盛,以"艺文志"命名来凸显儒家经典治国之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受佛道二教冲击,地位下降,改称"经籍志";唐代以降,儒学复兴,同时为了遵循《汉书》开创的这一传统,遂改回"艺文志"之名。正确理解"艺文"与"经籍"二词的含义是研究《艺文志》和《经籍志》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流传下来的一部典籍,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艺文志》著录此书于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155篇,到《隋书·经籍志》却于子部兵家类著录此书仅有3卷5篇了,此后历代目录书对《司马法》的著录基本如此。宋神宗元丰年间,北宋政府将《司马法》与《孙子》、《吴子》、《尉缭子》等7书合编,称《武经七书》,作为考试武臣和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司马法》由此受到历代官方推重,一直流传至今。今本《司马法》仍为3卷5篇,与《隋志》所录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这金秋送爽的美好季节,我们聚集在长春,就“中华古籍的世界传播”这一重要课题展开深入讨论,其意义是深远的。众所周知,早在唐代,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走了大量汉文典籍,这在《旧唐书·东夷·日本传》中多有记载。从《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本)等日本古代目录学专书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近代日本学者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收录日本60多家藏书,其中善本654种。岛田翰的《古文旧籍考》考察了日本所藏中、日、韩刊刻的汉籍版本源流,分别考证了旧抄本、宋椠本、旧刊本、元明清及韩刊本,厘为四卷。  相似文献   

9.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10.
刘向是西汉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一生著述很多。他所著的《五经通义》、《别录》、《世说》,已佚;《洪范五行传论》、《新序》、《说苑》、《列女传》,今存。《汉书·艺文志》著录他有赋三十三篇,今仅存《九叹》、《请雨华山赋》;《隋书·经籍志》著录他有集六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公元前26年(汉成帝河平三年),刘向受诏领校中秘书。中秘书就是皇家收藏在石渠阎的图书。刘向受诏后,组织了精通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做他的助手,分工合作,对石渠阁所收藏的先秦古籍和本朝图书进进校勘、编纂、整理。刘向校经传、诸子、诗  相似文献   

11.
司马贞《史记索隐》声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可见江南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本文音切一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1972)。  相似文献   

12.
《越绝书》是我国著名古籍。它历来既备受重视,又多有争论。有人认为,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方志,也有人说不是。关于卷数和书名解释也颇不一致。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更是长期争论不休,迄今犹未有统一结论。本文不揣浅陋,也拟就此类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一、卷数与书名问题《越绝书》,《隋书·经籍志》首见著录,作《越绝记》,共十六卷。两唐《志》称《越绝书》,仍作十六卷。《宋史·艺文志》沿称《越绝书》,但改作十五卷。自此以后,有些书,如宋王尧臣《崇文总目》、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及《四库全书目提要》等,著录时,均作十五卷;但有些书,如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清姚振宗和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等则仍作十六卷。现刊各本均作十五  相似文献   

13.
法家类著作在古典目录分类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艺文志》中法家类著作被归入到诸子略中的法家。从《隋书·经籍志》开始逐渐稳定下来,除在明代法家类著作被附录于杂家中外,从《隋书·经籍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被归入到子部的法家或法家类。伴随着这一过程,法家类著作种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类著作,到后来逐渐增加的宏观法制理论著作、治狱类著作、对法家经典进行考订的法家类著作、微观法制理论著作及辑本。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从《德行篇》至《仇隙篇》,分36门类,共1130条,记录汉魏至晋宋间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社会风尚,历来被誉为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 该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中却提出异议:“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三大界碑,由其著述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看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6.
《燕丹子》一书,《汉书·艺文志》不载,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一卷,不题撰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作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皆题“燕太子丹撰。”其后传本罕见流传。清修《四库全书》时,纪昀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列入小说家类存目。此书钞本后为孙星衍所得,由孙冯翼刻入《问经堂丛书》。孙星衍后来又重加校订,先后刻入《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清光绪时,又刻入《百子丛书》。《平津馆丛书》本有孙星衍题叙,并有详细的校勘,故《燕丹子》通行之本皆源出于此。古人著书多有不题篇名之例,后人常…  相似文献   

17.
目录工作,通过特定形式,记录文献的外型特征和内容概况,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书·经籍志》有“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的记载,《周礼》有“外史掌书外仓,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达书名于四方”之说。既有“达书名于  相似文献   

18.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19.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在我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众所周如的。清代章宗源的《隋书经籍志考证》,(下简称为《章考》)虽仅存史部,却是现存对《隋书经籍志》的第一部系统考证著作其在中国目录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笔者拟据所见的资料,对如下三个有争议的问题略加探讨,以就教于识者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