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上甘岭》与《金刚川》都以奇迹呈现的方式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但叙事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就作品主题而言,《上甘岭》的主题是胜利,《金刚川》的主题是牺牲;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意识形态投射上,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部不同时期出品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都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对时代主题的主动回应,反映出国家意志下主旋律电影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到19号房》和《望断南飞雁》虽是身处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两位女性作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但两者都可以看做是书写女性"出走"的文本。这两个文本的女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和选择也惊人地相似。本文以解读这两个文本的共同主题出发,探讨不同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4.
所有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认识雷锋是从电影《雷锋的故事》开始。影片中导致雷锋因车祸致死的王大力让不少人心生埋怨。然而,35年后,又一部电影《离开雷锋的目子》把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从幕后推到了台前。究竟是王大力还是乔安山撞死了雷锋?雷锋真的是在指挥倒车的时候被电线杆撞死的吗?如今的王大力和乔安山在哪里7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这些谜底,都在46年后的今天得以揭晓。  相似文献   

5.
在游龙戏凤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客窗闲话》与杂剧《梅龙镇》和电影《龙凤店》,是非常重要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虽然围绕皇帝微服出游展开想象,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主题相应地发生变化。《客窗闲话》突出原道说教意义,强调"戒色";《梅龙镇》描写充满神性的皇帝的情欲追求;《龙凤店》则展示了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中国最早以剧作形式出现、最早被比较完整地翻译成中文也是唯一一个在清末民初时期以三种文本形态出现的剧本。《威尼斯商人》剧情复杂,涉及多个社会问题,其中的女性问题因为契合当时中国的女权运动和文明戏观众中女性占多数的情况而被凸显出来,但中西两种戏剧诗学的差别以及折射者文化背景和文化态度的不同,导致三个折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主旨与风格。《威尼斯商人》的三个折射文本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外国戏剧译介活动形态的丰富多样并不逊色于"第一度西潮"来袭时的"五四"。与"五四"相比,该时期更倾向于接纳和糅合外来文化系统,而不是全盘否定自身。  相似文献   

7.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第四部作品,一直以来,该作品都被认为是描写人与命运冲突的一部悲剧小说。本文从圣经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该作品,认为意在描述的是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从故事主线、人物性格及细节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与圣经中扫罗与大卫交往故事的诸多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圣经就是《卡斯特桥市长》的创作原型。  相似文献   

8.
从发表于1984年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到2003年以原文本改编上映的电影《暖》,虽然其中的许多故事元素被改造,但横贯其中的强势话语始终是"城市",它作为稳固不变的"主语",主导了两部文本的叙述节奏与故事导向,并喻指了从"怨乡"到"还乡"的审美寓意,呈现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城市"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的短篇小说《离开科罗诺斯之路》与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一直是文学界热衷比较的文本。两部作品虽然在场景、人物、意象等方面十分相似,但这种表面的相似实际上与它们内在的偏离构成了强烈的反讽。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的构架、划分人物阵营,来全面剖析主人公卢卡斯先生和其女儿埃塞尔的身份错位与降级,从结构角度阐释《离开科罗诺斯之路》对《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深层反讽。  相似文献   

10.
《无名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文本,追寻意识贯穿作品始终。"追寻",作为作品主题和结构模式,将《无名书》置于超越时代氛围的更深广的领域中,彰显了看似疏离时代话语实则回应时代精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生成,发展互动为线索,勾画了村民自治范式,创新的原因以及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被“颠覆”的《路的尽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巴思以极富想像力与创造性的虚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叙事角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反传统的尝试 ,使《路的尽头》成为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早期元小说的代表作。各种反传统的手法为“垂死的”小说样式注入了一股活力 ,也为如何在枯竭的叙事结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供了一块模板  相似文献   

13.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1 988~ 1 998年 1 0年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77篇论文的总引文量为89 88篇 ,平均引文量为 1 1 6 7篇 ,其中中文占总引文量的 46 38% ,英文占 5 0 2 3% ,日文 3 0 0 % ,俄文占 0 38% ;在引文中 ,期刊利用率最高 ,其次为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引文量理论分布呈偏态 ;80年代后期与 90年代前期为论文写作的主要情报源 ,在年代分布上 ,外文文献递增速度明显高于中文文献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16.
论《红字》中的《圣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cou ld not be said too often thatHawthorne belonged to acu lture for wh ich the B ib le was still the book of books.Therewas no end on secret evils in hum an life.The hum an soc ietyneeds unceasing purification.Th is was Puritan’s notion.It wasalso Ha…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 ,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 :反抗 ,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 ;妥协 ,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 ,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 ,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18.
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是一个动态流变的故事。在长期衍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论语》中存在着大量两两对出,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联的句子。这类句子是对偶句的雏型。这种偶对结构按其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句间对和当句对;按其上句与下句之间的内容和意义关系可为正对、反对、串对、比兴对、互文对等;按其形式又可分为挑水对、共主对、貌词对、排对、长对,博对等。这些骈丝俪片后来逐步形成了精工对偶句、骈句、律诗中的对仗以及对联等形式,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骈体文。偶辞是中华民族在对称中求和谐,在均衡中体现整体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