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顺应时代风向的变化,出版《学生杂志》,以塑造"新学生"为目的,专注学生的"课艺"问题,为中等学堂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商务印书馆在保持文化理想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为自己赢得了大量学生读者和作者,也带动了商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时局以及商务自身文化立场的影响,杂志主办者和学生群体对清末以来学生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启蒙者的杂志主办者对"新学生"形象的建构与作为"被启蒙者"的学生对自我的想象交互作用,共同形塑了这一"公共空间"中的学生面相,使之呈现出与清末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碰撞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焦裕禄的公仆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克难攻坚的大无畏精神,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等精神内核出发,分析了焦裕禄精神对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结合2009年我校开展的"讲树促"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要创造性地落实焦裕禄精神,在学生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三个服务",从而达到学生、家长、社会"三个满意"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侧重于理论教育的"两课"教学与侧重于实践教育的学生教育管理如何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两课"教学工作者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解答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是实现4个结合,即两课体系与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相结合;两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相结合;两课教学法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相结合;两课教师队伍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一)林纾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一门课被排在下午二三时。一天,林纾看到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纾接着说:有一个风流和尚,一次经过一座桥,看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听他讲故事,但林纾此刻却不讲了。学生请他继续讲那个  相似文献   

5.
当小学语文老师很多年了,"作文"这道菜的烹调,一直是我最头疼的。且不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也不说教师指导时的无奈,光说批改,就是一件最不讨好的"苦差事"。那么厚一大叠作文本,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甭想拿下它。可是,即便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精批细改","眉批、旁注、总评"样样齐全,然而,学生对我的"劳动成果"却视而不见,似乎丝毫不感兴趣。作文讲评课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凑热闹"的"听众"和"看客",每次作文讲评课,几乎都是我的"一言堂",独角戏唱到底。  相似文献   

6.
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这个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伴随着竞进。"时代呼唤新型的教育,新型的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师生关系必然体现民主、和谐和融洽。记得陶行知先生的《谈心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的教师一下了课,便你是你,我是我,与学生毫无关系。白君乃抛弃了教师的尊严,先生的架子,以哥自居,看小学生如弟妹,发挥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世界及推动人类自身进步的根本动力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可归纳为科学的怀疑精神 ,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目前 ,青年学子 (以至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 )有可能取得某些科研成果 ,但未必具备科学精神。所以 ,在高等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21世纪的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因此,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的任务,已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指出: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学得生动、活泼,就必须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调控下,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与追求,主要表现为:不懈进取的革命精神,专注于艺术追求的学术精神,穷干、苦干的拼命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这也是"中艺"演剧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胜利之后,"中艺"的演剧活动出现了很大偏转,甚至远离了战时的演剧精神,整个剧团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团员精神极度涣散,最终导致了剧团的解散。"中艺"的解散是其演剧精神丢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成  张韶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98-101
分析了徽商精神的内涵,在阐述用徽商精神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弘扬徽商精神,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要从寻求徽商精神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的契合点上优化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并提出了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策略: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社会化考证,拓宽职业素质教育途径;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职业素质教育环境;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社会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略论行政人格评价机制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行政人格的不如人意,确实正在严重地蚀解着政府在群众中的信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公务员人格评价机制实现创新。创新的要件是形成多向性的、公众可参与性的全面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