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常州府地方教育发达,独立于官学之外的书院有47所。其中龙城书院最负盛名。补官学之不足而设的书院在日常的藏书、刻书等文化活动外,地方官员及书院山长对生徒进行考校是值得关注的部分。经由山长等甄选结集的课艺是其文学活动的成果。清代常州府龙城书院山长(斋长)编选的《龙城书院课艺》共收课作2 199篇,其课作文体多样,其中《词章》部分收赋33篇。对书院课士赋的研究是清代赋学研究领域中未被开掘的课题。在清代书院科举化的大背景下,常州府龙城书院课士赋与科举关系密切。在书院科举化的模式下,山长谋求举业与讲学相通,学子们"绩学能文",通过书院中赋体的习作,达到科场八股写作"清真雅正"的官方标准,以全其"道德、勋业、节义、文章炳史册而耀桑梓"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东方杂志》是民国时期著名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杂志》刊登有关乡村建设的文章围绕"乡村地位重要"、"乡村建设必要"展开论述,在乡村土地、教育、合作、自治、引进人才以及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种种建设方案和构想,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反映出社会对乡村现代化问题的普遍关注,成为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窗口,也为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艺概注稿》一书对《艺概》进行了详细注释.重新研读《艺概注稿》而新著《艺概详注》,探讨《艺概详注》学术价值,认为《艺概详注》在《艺概注稿》一书基础上又有三方面的提高:调整底本、增补材料、修订注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北大画法研究会会刊《绘学杂志》将“提倡美育,发扬画法”作为创刊宗旨,并刊发丰富的理论内容和艺事资讯。透过《绘学杂志》既可管窥当时北方画坛中国画教学教育的基本面貌,也让该刊成为众家阐述自我观点的“学术阵地”,见证着中国美术转型的开端。而关于“写生”,是《绘学杂志》所刊内容里被集中讨论的主题之一。重新整理与此相关的各家言论,并析纳出当时北京画家们如何看待“写生”,又如何构筑起自我阵营的写生观内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性杂志的兴起与发展多与清末民初思想、知识启蒙氛围关系密切。民初袁世凯执政后,鉴于政治舆论环境的恶化、沪上中产阶级女性读者市场的形成等,以《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为代表的商办女性杂志获得发展空间。这些杂志在编辑方面颇具特色:在政治上反对激烈的女权运动,坚持中庸、平和的言论立场;在传播内容上以知识启蒙为重,尤其关注"贤妻良母"式女性教育的探讨和普及;在编辑手法上对现代摄影技术颇多关注,以影像的方式为建构新生活、新女性塑造典范。  相似文献   

6.
从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一直是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镇。在商务印书馆的定期刊物中,《东方杂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1932年1月28日晚,商务印书馆因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损失重大,《东方杂志》也被迫停刊。1932年8月1日,随着商务印书馆上海总馆正式复业,停刊8个多月后《东方杂志》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志》以追求"新生"为办刊旨趣,注重与读者及作者的沟通,并且通过主编及编辑人员的调整和"教育"、"妇女与家庭"与"文艺"三专栏的增设,及时整合了刊物办刊资源,使刊物顺利度过了危机。  相似文献   

7.
《东方杂志》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刊物之一,创办之初曾致力于教案的探讨:分析教案产生原因,提出消弭教案的方法,记录了反教行为的变迁等等,展示了清末人们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洗礼后思想认识从情绪到理性的大幅转变。这一转变与国人从自我文化中心转向多元文化的认知密切相关,是清末教案逐渐减少的思想根源,显示了人们在中西文化交锋中传统观念的蜕变和长期历史积淀的民族心理的转变,是清末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都处于板荡不安之中,移民问题成为各国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民国学者的已有成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相关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一时期国际移民的研究较为稀少,而有关国内移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也不多见,其引用的材料主要来自过去的地方志、档案、统计资料等,对当时期刊杂志的研究成果征引较少。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最大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前后45年所刊文章,既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移民问题的现象与事实,也便于总结民国学者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特点,对于新时代的移民治理和移民研究,也有所裨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课艺评点为清代一些书院的文学教育手段,清代钟山书院与经古精舍的课艺评点都很重视文学创作的承嗣与求新、重视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对生徒习作的褒扬,前者偏重于内容分析,尤其是道德教化渗,透而后者偏重于艺术评价与考据评判,前者对内发性文学创作有所关注,而后者对地位卑微的词作积极肯定。这些评点对于提高生徒的文学创作水准、拓宽生徒的文学创作视阈以及增强生徒的文学创作自信心等方面大有裨益。不过,由于二者过于重视表彰成就而忽视揭示缺点,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徒更好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顺应时代风向的变化,出版《学生杂志》,以塑造"新学生"为目的,专注学生的"课艺"问题,为中等学堂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商务印书馆在保持文化理想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为自己赢得了大量学生读者和作者,也带动了商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时局以及商务自身文化立场的影响,杂志主办者和学生群体对清末以来学生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启蒙者的杂志主办者对"新学生"形象的建构与作为"被启蒙者"的学生对自我的想象交互作用,共同形塑了这一"公共空间"中的学生面相,使之呈现出与清末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碰撞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初短篇小说的兴盛与杂志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文章以1910-1920年的《小说月报》为个案,指出民初小说杂志的发展不仅给短篇小说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且也使一批新型的作者和读者从观念与实践两个领域展开了对短篇小说文体的探索。与此同时,西方短篇小说的大量译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一文体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2.
民国劳动法产生后,学者们开始予以关注,并在介绍引进劳动法、评述劳动法、书写中国劳动法史及劳动法的汇编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于劳动法研究也有贡献。1949年后,劳动法研究先是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受现代化模式下的史学观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劳动法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但这些研究大多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研究模式固化、研究时段集中、缺乏劳动法实施研究等现象,且史学化的研究多、法学化的研究少。今后应加强理论和方法创新,拓展研究时段,推进劳动法实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学生自主阅读现状的调查,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学习原理,对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方法,以此推动自主阅读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洋政府时期,刑事审判法律相对稳定然而并不完备,导致刑事审判法律渊源的多元化。为了有效适用法律,维护刑事审判的公正,作为最高审判机关的大理院通过司法创制的形式确立了大量判例和解释例,成为这一时期刑事案件审判的重要法律依据。这种体现司法权本质的司法创制具有拘束个案的效力,并起到统一法律的作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的湖北自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 ,“联省自治”运动一度形成席卷全国的潮流。湖北自治运动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一部分。军阀割据自雄是其诞生的历史背景 ;以王占元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对湖北的苛严统治与压迫是湖北自治运动的主要原因 ;“省长政潮”与“武、宜兵变”是湖北自治运动的外因 ;而湖北精英阶层的协同努力则是其主观因素。与其他省份的“自治”运动相较 ,湖北自治运动具有他的特殊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1912年,中国结束了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开始建构现代国家。针对西藏地方的特殊情况,民国政府蒙藏事务局在北京主办发行了汉藏文对照的《藏文白话报》,这不仅在藏族新闻发展和藏文翻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开启西藏地方官智民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西藏社会发展方面也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沉寂之后 ,中国的法律教育在清末民初迎来了它的新生。在这个阵痛、裂变的过程中 ,中国法律教育被时代和社会赋予了独特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 ,指出该段历史教育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成都《风土什志》从"地方风土"、"边疆民族"以及"域外揽胜"三个方面,对各地、各族的风土人情做了介绍,为民众了解国内外的民风民情开启了一扇窗。其创刊既与全民抗战密不可分,也与文化交流与比较的时代潮流相联系,还与编者的"风土情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