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藏成为英、俄新的角逐地,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考虑,急欲北进,而利用宗教不断向西藏渗透侵略势力的俄国,意欲有所进取。双方在外交斗争上各说各话,心口不一,彰显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思维。英俄相争西藏利益的结果是,意志坚定的英国依靠寇松、荣赫鹏积极的武装政策与军事行动,占据上风,俄国则因日俄战争暴露其虚弱一面,而处守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英国出于维护印度殖民地安全的目的,加紧对西藏的侵略。1899年寇松继任印督后,主张对俄、对藏采取积极政策,西藏成为英俄新的竞逐之地。整体态势是:俄国其势在守,英国其势在攻。英国政府在前进政策鼓吹者的推动下,武装入侵西藏,其军事外交方面的软硬兼施,颇显技高一筹。  相似文献   

3.
民族史专家、我校博士生导师周伟洲教授所主编的《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一书 ,目前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之一 ,代表了国内外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国内外首次对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公证、详尽的论述。该书全文约为 6 0余万字 ,分为 14章 ,详细论述了从清代廓尔喀侵藏至西藏和平解放期间 ,英国、俄国与我国西藏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近代以来 ,英俄对西藏是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全书结构为 :第一章 ,清代前期对西藏地方管理的加强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外…  相似文献   

4.
近代英俄在亚洲的争夺与"西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争夺亚洲的同时侵略中国西藏.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侵藏的元凶,它策划"西藏独立"、"外藏自治",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沙俄殖民主义者与英国争夺西藏,妄图把沙俄的疆界扩张到中国长城脚下,并获得东亚的霸权."西藏问题"是英俄殖民主义者一手制造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英国依靠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上实力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霸主。由于其强大的国力,在外交上,英国实行着一条不与他国结盟的"孤立"政策。而欧洲另一强大帝国俄国也一直醉心于武力扩张。因此,双方在中东、近东、远东等地都有着尖锐矛盾。为了争夺这些地区的控制权,英俄双方的斗争非常激烈。起初,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军实力一直压制着俄国。但是进入19世纪末,随着英国国力的下降以及法俄同盟的缔结,英国在同俄国的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殖民地防务面临重大危机。为了保证其殖民地利益,英国不得不放弃其一度引以为豪的"光辉孤立"政策。本文拟从英俄矛盾的角度来探析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对我国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以及俄国与英国之间的激烈争夺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特别对俄国布里亚特人多尔济耶夫的分裂活动和英俄订立1907年协议的前后过程及主要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另外,本文还引用了一些以往少见的史料,这对我们深入了解沙俄的侵略活动,以及研究沙俄侵华史、中亚史和民族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篇文章对于英俄强加于我国清政府对西藏地方只是享有所谓“宗主权”问题,未能从史实和理论上给以澄清,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并加以批判的。本文摘译自作者《当代世界政治中的西藏》一书(1931年纽约版)第三章第126——141页。  相似文献   

7.
1812年,东印度公司布萨地区种马厂总监兼兽医穆尔克罗夫特装扮成朝圣者,对中亚地区进行了探察,私自越境进入中国西藏,非法查勘玛旁雍错的水文状况,调查该地区的羊绒贸易和俄国的商品渗透情况。通过对这一地区市场潜力的评估和搜集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报,穆尔克罗夫特提出了英国的中亚战略,并预测了未来英俄在中亚的大角逐。  相似文献   

8.
(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深,清朝封建统治也日趋腐败。十九世纪末,英俄帝国主义开始把侵略魔爪伸进西藏。英国两次发动侵藏战争,清政府都采取投降政策,使西藏深受灾难。西藏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因此日渐加增。英俄帝国主义乘机离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培植亲帝势力,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密切注视着英美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动向。1949年驱汉事件发生后,新华社于同  相似文献   

9.
英国为了打开西藏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发动侵藏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发展及西藏地方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在西藏侵略问题上英俄存在利益的争夺,给当时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英俄在亚洲事务中态势的发展有所制约。汉藏之间关系在这一时期错综复杂。中印之间的历史后遗症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俄国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曾比较活跃。后来之所以失败,一方面因为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和俄美公司商业和政治上的失败;另一方面,俄、英、美在美洲的争夺日趋激烈,俄国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被迫调整对外战略,退出美洲而保障它在欧亚的势力。俄国的北美殖民活动及其退出对北美地区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12.
西藏自13世纪起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英帝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英俄帝国趁清朝中央政府的虚弱,开始阴谋侵略和瓜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英帝国炮制所谓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的谬论,将侵略魔掌伸向西藏.俄帝国承认了英国炮制的所谓"西藏宗主权"谬论,从此,为后来的藏独活动和"西藏问题"国际化制造了所谓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1873年福赛斯使团出使叶尔羌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和俄国争夺中亚的过程中,中国新疆也卷入了这场持久的"冷战";中亚浩罕军官阿古柏乘新疆发生农民起义混乱之机,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政权,并且与英国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福赛斯使团为加强英国对阿古柏政权的扶植而出使新疆叶尔羌,并且与之签订了《英阿条约》,对当时的中亚格局、以及英俄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松动的开始.战前,英国在华有极大势力,面对俄国在东亚的激烈争夺,选择日本为防俄体系的伙伴,以调停为名频示好感,取消一些对日不平等条款,并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日本则在日英条约中出让主权,示好英国.战争过程中,英国借口中立为日英不法行为进行辩护.战后,英国为防日本成为远东新对手,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为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而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因为当他借口朝鲜问题而准备挑起衅端时,面对的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由于英俄对峙成为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日本既要实施其既定的战争方针,又要周旋于英俄两大强国之间,确乎没有高明而巧妙的外交手段是不行的。本文拟就日本对付英俄两国、特别是英国的外交策略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消失,英帝国主义在中国西藏继续实施各种侵略罪行。辛亥革命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方式由武力手段转向政治渗透、经济侵略、文化殖民等。重新总结这段英国在民国时期对西藏的文化侵略历史,对于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揭露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帕米尔问题是英俄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结果。有必要就早期关于帕米尔的有关协议、英俄私分帕米尔的原因、英国入侵坎巨堤及其影响以及瓦罕走廊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桌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20.
巨文岛事件发生前,面对英俄在东北亚的争夺,福泽谕吉在对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表现出危机感的同时,将朝鲜喻为夹在日本和外国间之"蒲团"。事后,他认为朝鲜应"联英防俄",将俄国看作是朝鲜、中国以及日本的最大威胁。并且,他还认为朝鲜的灭亡难以避免,表达了为了朝鲜人民可以"祝贺朝鲜之灭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