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完善我国私人财产法律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善我国私人财产法律制度可以促进人权保障、发挥市场主体的最大能动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是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化。其基础应当是重塑人们应有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权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和安全观念。构建科学的私人财产权法律制度 ,最为突出的是要进行宪法、民法、产业政策法和税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实现——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八十年代,中国蓬勃的立法是对过去“法律虚无”年代的直接反动.然而,仅是汗牛充栋的法律并不足以树起法律的真正权威,更不能标示法治时代的真正到来.堆积如山的法律倘不于实际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其后果远不止于法律本身的荒废,还在于它会强化人们的“法律无用”观念.九十年代的中国法律实践和  相似文献   

3.
法律实践的效力基础来源于法律规范,而不是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无法沟通“事理”与“法理”,以经验知识作为法律实践的来源必然会面临知识论的确实性难题。要想从“知道是什么”走向“知道如何做”,必须以法律规则为纽带。法律规则中的描述性概念是人们普遍经验的反映,而规范性概念指引着人们的行动,可以有效串联起“事理”与“法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构建符合我国本土实际的法律经验研究进路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何谓自由。自由,同民主一样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一直是人们奋力追求的崇高目标和美好愿望。古往今来,研究自由问题的学者和专著难以尽举,作了种种见仁见智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说,自由就是“任情而行,各如所愿。”霍布斯认为“自由者,无阻碍之谓也。”斯宾诺莎说“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洛克认为,自由“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为、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卢梭认为“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廉政建设问题也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了多种方案。然而,肃贪廉政、唯法为治。健全法制,方是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起,经历了漫长的从“人治”到“法制”的演变过渡,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比较科学的法律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曾论述了法律的必要性。他说:“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认为法律是经过众人和多数人的经验提练而制定的。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因而“法治”具有一种为“人治”等所不能的公正特点。而“人治”中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的美学趋向中,审美经验的迁转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现象。传统美学中的那种以“审美无利害”为经典命题的自律论已在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的背景中遭到了广泛的解构。如果说人们对原来的艺术品是以“韵味”为主要的审美经验,而现在则是以“震惊”为其主要的审美经验;对于以往的那种脱离了人的身体感的抽象审美意识而言,身体介入成为当今审美经验的普遍方式;传统美学追求整体的形式感,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而电子媒体的图像,则给人以“超真实”的幻像。审美经验研究取代了美的本质的追问,同时,审美经验自身的迁转是美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态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所讲的“法”,实际上是理想意义上的法律,它是从社会成员的权利维度出发的,代表着权利、自由、公平、正义等理念,代表着法律应然性的一面。与之相对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律主要是从国家的规范维度来讲的,是指国家出台的实在法、成文法,代表着法实然性的一面。“法律可能不合法”“法律之治不一定就是法治”的问题是马克思法哲学的核心内容。值得追求的或者理想层面的法治不能算是法律之治,而是法之治。“法”代表着权利、自由、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法律”则是法的价值理念呈现的载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台的法律(实在法或成文法)不一定能将法所代表的理念完全贯彻,甚至还有可能与法背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今时代,不能缺少审视法律本身是否合“法”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的法律理论是其晚年才最后完成的,其标志性作品是《法律、立法和自由》。他提出法律是规则的语言化表述的理论等法律理论是其自发性理论的扩展,是一种从经济自发性到法律自发性的转移。他的这一跨越是通过论述自由——自发性——法律三者关系来实现的。在这三者中,“自发性”是理论根基,“法律”是论题,“自由”是探讨的主旨。哈耶克围绕法律对于自由的卫护这一核心理念来展开论述。正是对于自由的探讨,使哈  相似文献   

9.
权利是法律价值的承载者,是人类的价值追寻在法律世界中的法律语言表达方式。自由和秩序无疑在人类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之列,那么权利是如何与自由、秩序勾连在一起的,便是本文所试图探讨的问题所在。一、权利与自由的内在统一性权利与自由有着天然的必然联系。在权利学说史上,最早对权利进行分析的是霍布斯、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他们将权利界说为“自由”或“免受干扰的条件”,“权利者,能为与不能为之自由也。”现代权利理论也充分肯定了权利与自由的关系,“权利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利益、主张、资格、权能、自由,这些要素中的任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更新。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学不能不对此作出自己的反映。近年来,一批改革题材的文学顺应时代的潮流产生了,文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新人形象——改革者,在这些改革者身上,“往往表现出一种一反传统观念的‘异端’”。“异端”,顾名思义就是指那种不符合“正统”观念的思想和言行。日新月异的变革,使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五颜六色的状态。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熟悉的观念和信条前进。在变化了的生活面前,人们习惯了的某些认识、判断,政治、政策观念,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1.
张双才  齐寅峰 《河北学刊》2001,21(4):114-117
在企业筹资活动中,负债筹资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有限责任的负债筹资条件下,会激励股东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债务的代理成本。木文将分析因负债筹资所引发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并探讨缓解和消除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的观念在秦汉就已形成。诏令形同法令的共识自封建专制制度初建时就已产生。皇帝一言九鼎 ,从出言到形成诏令须经过一套规整的程序。其中制诏前得到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关键 ,获取可靠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是臣僚们的奏章 ,故执掌制诏与呈奏职能的机构便一直成为中央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枢部门。诏令的概念在《唐大诏令集》的解释是“用皇帝口气发布的官文书”,就是说 ,皇帝的话一经以书面形式发布出来就变成了官方文件。历朝诏令虽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但均“无非是指书面记载的皇帝的命令”1。对奏章的概念 ,刘勰在…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技术既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又对人类发展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尽量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发展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15.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8.
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范围内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提出我国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王冬  李军松 《北方论丛》2011,(2):113-118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   

20.
群己关系是不同社会关系之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核心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论为指导,扬弃和超越先秦儒家注重中道、和谐的理论向度和思维方式,克服群己关系形上思考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群己兼顾、共生共荣的群己关系和社会秩序,应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