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韧 《学习与探索》2002,(1):100-106
回思刚刚过去了的百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如“文学回归文学”的提出 ,纯而又纯的文学 ,失去了价值意识系统的支柱 ,文学的归属与定位陷入了迷惘 ;又如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主题” ,而且是文学的依托 ,文学需要道德的“中介”作用实现审美化 ;再如 ,文学写生存状态与人之存在意义的质疑 ,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在融会中诞生杰作 ;还如 ,文学的新思维 ,不但要面对家族、社会之人际关系 ,今天尤应面对人类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迟来的环境文学不仅仅是一个“题材” ,而且是拥抱全人类、拥抱整个地球的未来文学。  相似文献   

2.
据苏联《哲学科学》月刊1988年第11期报道,苏联和保加利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于1987年在明斯克召开了题为《社会主义改革与加速发展条件下人的因素和社会道德》的科学实践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报告:1.保加利亚学者瓦西里·莫莫夫所作的《人的因素:客观规律性和社会道德观》。他对人的因素作了概念上的分析,阐述了各种社会矛盾及其解决途径,揭示了人的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社会调节因素之一——道德的作用,总结了党的组织在保加利亚人民的各个生活领域的改革中的实际作用。2.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Р.Γ.雅诺夫斯基的报告题为《社  相似文献   

3.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是文学美学的出发点。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类不同的回答。各种还原论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试图确定,哪些作品特征(textual feature,即一切作品都具有的风格、内容和结构上的特征)是使作品归类于文学作品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过去,一直是根据作品与人类情感的关系(情感论:文学作品表达、唤起和解释情感),或是根据它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模仿论:文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标新立异的文学,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文学流派不断涌现。但无论怎样,各种流派都逐渐趋于一个趋向:即已经和正在向着人的内心世界掘进;心理分析艺术的深化是20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倾向之一。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就是20世纪世界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娄于1976年因其“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深湛分析”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及艺术表现手法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地位、价值和广泛的影响。1  贝娄在小说中是采用意识流手法挖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他不是完全按照传统的现…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作者个性和人生观的充分表达,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文学的真实足指作品关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的反映,它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智力和文学情感之中.所以,文学批评关注的不是作品中生活和人物是否完美的问题,而应该是作品足否有可能成为这种真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中的深层文化心理作了剖视。由于“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思想,并非出自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文化机制发展到充分成熟的一种自然选择,而主要是先觉者们从西方“拿来”的。故而在其选择、汲纳过程中,必然受到选择主体原有精神文化形态的制约,形成选择主体和被选择客体之间的互渗或同构。文章置“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文学观念的比较研究中进行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较系统地论证了:“五四”作家观念中的个性主义,在其哲学本体意义上,往往是“群”和“类”的个体显现,他们显意识层次中的单数的“自我”,往往就是他们潜意识层次中的复数的“我们”。当他们把自我从传统社会中分离出来,追寻个体价值的完成的同时,其本质却是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现实主义作为一个体系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有关实际,特别是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某些作品,认为判断具体作品是否是现实主义的,不能根据单项尺度,而要综合多项因素。这是因为现实主义是一个由多项相关性与互为制约的因素所构成的创作体系。作者认为,构成现实主义创作体系的主要因素:(1)现实主义的艺术认识论——强调文学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忧患意识、艺术功利性、艺术客观性和时代的普遍意义等;(2)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包括理性意识、情感流向、心理沉浮和意志等;(3)现实主义题材选择——强调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等;(4)现实主义的物化方式——以“再现性形式”为主,又吸收“表现性形式”。  相似文献   

10.
布什明院士曾经指出,如果不研究文学的科学史,或者又称文学的科学学,那么要成功地研究文艺学的方法论是不可能的。“世界文学”是文艺学中的主要概念之一,研究者们要求对“世界文学”要有共同的理解和严格的科学定义。一般说来,研究者们能取得一致的是,世界文学不是要囊括人类历史中所创造的全部作品,而只是特别优秀的部分作品,对文学发展过程过去或现在具有某种意义的作品。但是,究竟是哪些部分,标准是什么,就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的德国文学,相当复杂。就西德文坛来说,新一代作家一登上文坛,便显露出强烈的艺术个性,批评家们很难把他们归入某种倾向之下加以说明。早已蜚声文坛的老作家,经历了六十年代末期的社会动荡之后,也在认识现实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探索。因此,批评家在试图说明七十年代文学时,一下子很难归纳出标志着这个时代文学的共同特征,而“例外”反倒成了七十年代文学的规律,他们甚至认为,七十年代的西德文学有作品,而且不乏很有艺术性的新作品,但是没有文学。这样说,显然是夸大了七十年代德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13.
舍斯托夫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尼采的生活悲剧,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两个领域,"理性与良心"领域和"个性自由的心理"领域,展现了这两个领域的对抗和斗争,并重新提出了后一领域的地位与权利问题:被"科学和道德"所拒绝的人们还有没有希望?这也就是悲剧哲学的根本问题.悲剧哲学的宗旨是揭示和拷问与普遍理性法则相对立的"个性自由心理"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中国人对世事以及文学故事,最终都企盼会有圆满结局的“大团圆”式社会心理与审美心理,这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早熟”的历史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意识重视人生与事物的最后道德价值判定,却忽略事情的经过或者具体进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扬史而抑文,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历史意识,压抑了中国人想像性的文学叙事情趣与能力。这是中国小说艺术品种“晚熟”、情节和过程描写相对薄弱,并且大都偏爱文学故事结尾“圆满”的心理渊源。本文概括了“大团圆”心理模式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5.
台湾女作家琼瑶的作品,近两年来在大陆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原因何在?评论界普遍地认为,她的作品以描写恋爱、婚姻、家庭纠葛和缠绵的感情见长,因而能引起青年心灵上的强烈共鸣。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评论说:“她的文学世界并不宽宏,也不执意从爱情和悲剧中去生发道德、人生的哲理意蕴,只是认认真真地写爱的朦胧、情的纯真,少女怀春的青春意识。”这些评论者只看到琼瑶小说中的表层感情的描写,却忽视了琼瑶在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在联邦共和国知识界流行着一种所谓“转向”(Tendenzwende)的说法。莱希—拉尼茨基把这种说法从文学角度概括为:六十年代是文学界“吹起行动号角,擂响进军鼓声”的时代,七十年代的文学则表现为“撤退”和“逃遁”。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他的这种说法,但是政治上和文学上的“转向”,却是明显的事实。有人称七十年代文学为“新感伤文学”,有人称之为“新主观性”或“新主观主义”文学,这些也未必是普遍接受的概念。不管怎  相似文献   

17.
尽管对普希金的个性、生活与创作的研究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对我们来说,普希金至今仍是一个谜。对他的“生活—创作—感知”这相互密切关联的三位一体进行综合研究,便可探知普希金作为人和诗人的“奥秘”。在充满生活激情的诗歌作品中,普希金以神语形式来反映现实:他以自己活生生的印象和感受来创造富有诗意的神话——关于爱情的神话、文学神话和历史神话。因此,当其他民族在袭用他的诗歌手法时就会立即发现意料不到的、这位艺术家创作个性的棱角。  相似文献   

18.
于淼 《学术交流》2007,(5):183-184
“黑色幽默”文学,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风行于美国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之所以产生并盛行于当时的美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黑色幽默的社会。面对不断恶化的各种社会矛盾,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端,看到了所处的世界与自我的对立,于是,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及人类的“完美境界”的前景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来,更使他们感到,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才是唯一…  相似文献   

19.
将迦梨陀娑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研究,并非偶然。不少大学者、大作家早就把这两位东西方大戏剧家、大诗人联系在一起。如: 德国学者温德尼兹指出两人有相同的文学地位:“当我们说到古典文学时,迦梨陀娑一定要在世界文学中占一个位置,在莎士比亚之旁。”英国学者莫尼尔韦廉士认为两人有相似的艺术特点:迦梨陀娑高的作品说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了解是如何的深刻;他细致地体会人类心灵的最娇嫩和最高尚的情感,他熟悉极了那种情感的活动和矛盾。说得简练一些,他当得起是‘印度的莎士比亚’。”德国作家海涅则这样比较两人笔下类似的人物典型,“苔丝狄蒙娜……她是个真正的南  相似文献   

20.
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崎润一郎 ( 1 886— 1 965)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日本人又称其为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本来 ,唯美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在西欧文学中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文艺主张不同 ,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日本人在此把它们混在一起 ,显然是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不过 ,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同时具有了上述两种文学流派的某些特征。西方唯美主义文学最大的特征是鼓吹“生活艺术化”,其目的是为了反对 1 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庸俗的风尚和功利主义思想。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大多描写变态的色情 ,并配以华丽而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