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鹘文文献大部分缺乏准确而具体的时间纪年,而回鹘文本《观世音本尊修法》有详细的时间纪年,因此极为珍贵。《观世音本尊修法》是元代藏族高僧噶玛拔希所创作的藏密经典,其回鹘文本由畏兀儿翻译家本雅失里译成。本文利用回鹘文文献、藏文史籍以及汉文史料,详细考证了该文献的刻印年代,并论述了作者传奇般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2.
崔建华  孟楠 《西域研究》2008,195(2):98-103
公元840年,兴盛了近一个世纪的回鹘汗国因天灾与内乱并行,在黠戛斯的攻击下灭亡了.回鹘残部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占领高昌及北庭等地区并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政权延续了四个多世纪,到了蒙元时期,汉文史籍称其为畏兀儿人.9~13世纪是畏兀儿文化的关键发展时期,更是畏兀儿文化的重要涵化时期,由于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畏兀儿文化.  相似文献   

3.
明朝撒里畏兀儿诸卫的设置及其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里畏兀儿主要源自东迁的龟兹回鹘(黄头回纥)和于阗人.明初设置撒里畏兀儿诸卫时,阿端卫在最西部,处于今新疆罗布泊周围;曲先卫处于中间,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安定卫处于最东端,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后因内乱和外患,诸卫先后废弃,余众迁徙至河西走廊的西南部,成为裕固族的祖先.  相似文献   

4.
忽都鲁都儿迷失是元代著名的畏兀儿翻译家。先后在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诸朝任集贤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等职,因通晓汉语、畏兀儿字蒙古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将《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汉文典籍选译成蒙古语文。然迄今史学界尚无专文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在广泛收集元人文集及碑刻资料的基础上,就其家世、翻译活动以及与各族文人的交流交往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展现元朝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敦煌吐鲁番回鹘佛教文献与回鹘语大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等地发现大量回鹘语佛教写本和印本残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简要探讨了回鹘佛教的四个来源粟特佛教、吐火罗佛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其中汉地佛教影响最大.其次,介绍了回鹘佛教文献的书籍形式、佛典翻译家,如胜光萨里都统、Prujnarksita、安藏、昆尊萨里都统、笨雅失里、桑伽失里、迦鲁纳答思、阿利雅·阿恰利雅等.第三,对已经整理刊布过的90余种回鹘佛教文献按非大乘文献、大乘文献、论藏文献、汉文疑伪佛经、秘宗文献和其它佛教著作等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佛教文献名称及其对应的梵文或回鹘语形式等.第四,从回鹘语佛教的来源、回鹘语佛教文献的形式、回鹘语佛典的结构体系和形成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回鹘语大藏经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提法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元代畏兀儿亦都护官号考尚衍斌早在1940年,韩儒林先生发表了《突厥官号老》一文,明确指出:"元代高昌畏兀儿首领亦都护之称号,即非由拔悉密输入,亦为突厥族所固有"。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亦都...  相似文献   

7.
黑城分例文书中的属相纪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3~1984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对黑水古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汉文、西夏文、畏兀儿体蒙古文、八思巴文文献,其中以汉文文书数量居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时间集中于元代和北元时期。这是研究当时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由于以往学界多把重点放在研究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方面,所以,对这批汉文文献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其中,分例文书所反映的属相纪年更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日本回鹘语文学家、京都大学教授庄垣内正弘先生所撰《俄罗斯藏回鹘语文献研究》(ロシア所藏ゥィゥル语文献の研究,京都,2003)一书是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所藏回鹘文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俄罗斯藏回鹘语文献研究》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鹘文字表记汉文佛典与汉字音的再构拟。内容包括:第一章是对各文献的编号和文献内容的介绍,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是对回鹘文表记汉语佛教文献《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四分律比丘戒成本》、《礼忏文》的原语言对照转写,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回鹘文表记汉语音的再构拟及各文献的差异和汉字音的确认,第七章是对汉文《天地八阳神咒经》难字音注释及其回鹘文汉字音的研究,第八章研究了《千字文》片段及其回鹘文汉字音,最后部分是回鹘文字音目录和结束语。  相似文献   

9.
内迁畏兀儿人的主体即普通民众的情况,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以聚族而居的聚落形式,定居于关内各地的。内地普通畏兀儿民众,绝大多数是受海都、都哇等西北叛王发动的战争的波及而迁居内地的。朝廷在安置畏兀儿人时,赋予了其浓重的军事色彩。各个聚落,除永昌和大都外,在形成之初,大多带有军事镇戍或屯田驻扎的性质,这与他们探马赤军的身份有关。各聚落的畏兀儿人,不属于国家编户,即"皇帝民户",而属于亦都护领有的投下封户。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享有的权力,实际上高于当时的国家编户。  相似文献   

10.
杨富学 《兰州学刊》2006,3(1):55-59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高昌畏兀儿政权归顺蒙古。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蒙元时代,由于受到蒙古统治者的推崇与扶持,藏传佛教盛行全国,于是畏兀儿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修习藏传佛教的僧徒。他们有的作为高级僧官,参与对全国佛教的管理;有的代帝出家,成为皇帝的替僧;更多的则是充当翻译人员,以沟通皇帝与蒙古贵族与西藏喇嘛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元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以往学界未能完全分清的元代畏兀儿人安藏、扎牙答思二人,根据回鹘文、藏文、汉文诸文献进行了区分,认为惟有《元史·迦鲁纳答思传》将安藏扎牙答思连属,孤证不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中的斋牙答思即扎牙答思,与安藏判然二人。从语源与含义上看,源自汉文的安藏与源自梵文的扎牙答思毫无关联。本文还探讨了安藏家族人名的语源,将其父名还原为腆藏帖林护迪(T?ntsang t?rim quti),认为安藏家族三代人名都有显著的汉语佛教文化因素。由此判断,蒙元时期西域回鹘与中原的联系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2.
明代及清初哈密卫部众演进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15世纪中叶后陆续移居河西以及留居哈密的哈密卫部众的融合、演进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末清初之际,哈密本地的畏兀儿、哈剌灰部众相继完成了伊斯兰化,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部众最终融合为缠头回;而迁居河西的哈密卫回回、畏兀儿、哈剌灰部众仍然各自为部,至清雍正乾隆之际,似最终融入当地社会之中,成为清王朝的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述了元代参与吐蕃地区事务的畏兀儿人及其事迹。  相似文献   

14.
王梅堂 《西域研究》2002,(4):100-101
本文考证了元代畏兀儿人廉惠山海牙的生卒年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中古景教从唐代到元代的历史变化和中间环节.其一,通过对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的整体考察,揭示唐代景教群体主要由伊朗语系的波斯人和粟特人组成,元代也里可温则以中亚操突厥语族人和蒙古人为主,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其二,通过对元代畏兀儿景教徒、汪古马氏的回鹘景教背景的考察,梳理相关的历史线索,揭示联系唐元二代景教之中间环节乃回鹘景教.  相似文献   

16.
回鹘佛教最初深受吐火罗佛教的影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敦煌本属于现存最早的一批回鹘佛教文献写本,应是译自一种吐火罗语版本。回鹘语吐鲁番本较敦煌本晚出,在细节上显示出一些不同之处。将敦煌本的内容与现存龟兹语本、焉耆语本的平行文本进行比较可知,回鹘语本很可能以龟兹语本为母本,参考焉耆语本译成。比较敦煌本与吐鲁番本的一些细节可知,后者在翻译上更加贴近原文。10世纪末至11世纪,佛教取代摩尼教成为西州回鹘的国教,回鹘佛教徒抄经、译经活动进入高潮,一些先前译成的佛教文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改良的译本;同时,汉文佛经逐渐取代吐火罗语佛经,成为回鹘佛教徒译经的主要来源。吐鲁番本很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它既是回鹘佛教进入盛期的产物,也是吐火罗佛教在回鹘佛教中最后的遗存。  相似文献   

17.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季羡林 《文史哲》2001,(1):5-15
在佛教传统中 ,弥勒为未来佛 ,后来主要受到波斯的影响 ,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和功德转让思想 ,这与佛教小乘自力解脱的思想大相径庭 ,是佛教史上的一大转变和进步。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能够广泛传布、历久不衰 ,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佛教东传 ,新疆首当其冲 ,根据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献的详细考察 ,可知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很广 ,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弥勒佛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回鹘文文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民族 ,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内容丰富 ,体裁多样。以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代 :鄂尔浑时期 (840年漠北回纥汗国灭亡以前 ) ,佛教、摩尼教、景教在回鹘中流行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本文所述仅指第二个时代。其特点有四 :1 .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佛教、摩尼教的影响 ;2 .所使用的语言为回鹘语 ,文字主要是回鹘文 (本文所述不包括用回鹘文撰写的具有伊斯兰教色彩的文学作品 ,如《福乐智慧》、《先知传》、《升天记》等 ) ,仅有少量文献用摩尼文或其它文字书写 ;3.几乎没有传世…  相似文献   

19.
1 以蒙汉文字进行合璧(含多民族文字合璧)的书写艺术,是书法表现的一种新形式。 蒙古文初创,尚未普及,为使政令通达,成吉思汗在接受畏兀儿文字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文化。因此,蒙古汗国的文字往来,行于汉地包括金朝统治区域则用汉文,行于西域各地者,则用畏兀儿文(张振佩:《成吉思汗评传》)。与此同时,还使用契丹文。在兴安盟文物站,至今还收藏着契丹文、汉文合壁的符牌一块,给我们留下了不容置疑的史实,尔后,元代忽必烈时代,出现了俺答汗致明帝的谢表,包括蒙汉文对照的原文和附图,是较早的蒙汉文合璧的历史画卷。到清代,蒙古文愈加定型化,并编出了不少蒙语字典和多种民族文字合编的大辞典。如《五体清文》(满、蒙、汉、藏、维吾尔)、《西域同志文》、(满、  相似文献   

20.
<正>序言本文副标题所说的U5330文书,20世纪初被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发掘出来,现在是柏林科学院(Berlin-Brandenburg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以下简称BBAW)所藏回鹘文文献中的一件。此文书由俄国突厥学家拉德洛夫校订并译成德文,作为其《回鹘文文书资料集》(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USp)中的第77号文书公开出版。此后,对于13~14世纪蒙古时代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