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我国当前的民族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科研究区域有局限性,目前民族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依旧以区别"族别"为基础而讨论各民族的发展史及其文化问题。在民族学研究跨入新时代的同时,民族学教育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指导思想,在研究和解决当前民族发展与民族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新时代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大融合。将民族学研究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在研究中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教育相结合,以便随时应对民族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党和国家提供符合我国发展道路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2.
陈玉屏 《民族学刊》2010,1(1):24-30,162-163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民族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民族问题"研究工作者和民族工作战线的广大工作人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术机构、学术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新发展以及社科基金项目大幅攀升等方面。这些成就为"十二五"期间"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社科基金侧重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事实上削弱了基本理论的研究,"体"与"用"出现失衡,从长远而言,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理论研究的失误和缺失势必带来政策与工作的失误。实事求是地总结近60年来我们民族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评估我们当前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状况,改进我们下一步的民族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特点,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结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应和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既要保持自己思想和文化特色,又要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中的"自我价值的彰显"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3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地区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室共同举办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民族特点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它在各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中作用巨大,举足轻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沿线各国家和区域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传承、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发起了挑战,有着多元民族文化的临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基础与空间。由此,本文再一次从边境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富强、边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和谐与稳定等方面来探讨和研究临沧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总结近10年来广西民族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广西民族团结"四个模范"的原因与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民族研究工作的新任务、新思路和新方法,开拓广西民族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为了完成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广西壮学学会理事会和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由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广西壮学学会共同主办的会员代表大会暨"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31日至8月1日在南宁召开.  相似文献   

7.
苏联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包括民族平等理论、民族自决权理论等及其相应的民族政策架构.俄罗斯今天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建立在反思苏联时期的制度遗产基础之上,俄罗斯民族学者对"民族"概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新认识与新研究.俄罗斯联邦政府从立法上、具体政策上对民族政策进行转型,俄罗斯民族政策是朝着多元文化政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国内民族理论界提出的各种"民族关系"的定义;并将民族关系定义为: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自从有民族分化以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意识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即民族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在物质生存资料上互通有无、精神文化上取长补短的相互往来的联系和影响,或在相互对抗中,敌对双方民族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研究民族关系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这一对民族理论基本范畴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并实证性地分析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体现民族共同体认同内涵的视觉形象建设.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生成、凝聚和发展的历史.通过视觉形象呈现而被"看到"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民族精神认同的内涵.图像民族志是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形象体系的研究路径,即进入历史图像的现场性研究,打通历史与现代记忆之间"流动的缺口",实现民族共同体历史的活化延续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回回'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主题,探讨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对于汉民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望对这一民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泰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部穆斯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大国———泰国有近300万人是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5%。其中大部分是居住在南部边境北大年、也拉、陶公、沙敦四府的马来穆斯林,其人口约占四府总人口的70%。这一地区历史上曾建立过马来人的北大年王国,15世纪时还是东南亚的一个伊斯兰教中心。1909年...  相似文献   

12.
唐代,在千山万壑、大江奔腾的长江三峡地区,生活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獠人".研究他们特有的风土民俗,对多层次、多视角地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蒙古社会政治上出现了僧侣特权阶层,部分地区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经济上由于大批男子削发为僧,脱离生产劳动.加重了社会负担,影响了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上沉溺于虚幻的宗教世界,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勤劳顽强、勇敢进取的精神受到挫伤。特别是总人口的30%以上的人充当喇嘛,独身不娶,不仅造成人口增长率的减少,同时导致了总人口数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大中城市,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以"流动农民"的人口结构、从事行业、居住时间等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居住、收入、子女教育、婚姻及家庭生活、医疗卫生、闲暇活动、与当地人群及正式社会组织的关系,可以得出其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结论.处于边缘状态的原因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文化及心理因素."流动农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使城市面临"过度城市化"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将延续城市化进程,应采取措施淡化"流动农民"的边缘状态和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以来,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本文从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性贫困现状出发,根据汉森理论,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治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北京旗人满文房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刊布十件满文房产契书的基础上 ,对清前期北京旗人房产交易的形式、内容、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指出至迟到乾隆前期 ,八旗内部已经存在典、抵押、活卖、绝卖等多种不动产转让形式。本文还对满文契书中所蕴涵的有关北京旗人语言应用情况的信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湟水流域,属于农牧两种生产方式过渡的地带。明清时期在此交界之处陆续设置了一些营堡以资防御,从而形成了以诸营堡为依托的多层次的市场格局。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又是明清中央政府对这里民族政策变化的结果。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在湟水流域民族政策的变化对这里市场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明廷针对湟水流域周围蒙、番杂处的格局,实行的羁番御蒙的民族政策,结果在该流域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其他营堡为依托的环形状的市场网络。时至清代,清廷转而实行的护蒙御番的政策,则使这里形成了以西宁、丹噶尔为中心,以分布于两城以南以诸营堡为依托的次一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林业契约的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清代,在边远的黔东南锦屏苗族、侗族地区,发育出了发达的人工林业,所产木材畅销长江中 下游各省。苗族人工林业中的财产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进行调整,而林业契约之所以能够良好 地发生作用,并不在于有国家法的保障,而在于林区苗民形成了一套本地的契约纠纷解决机制,寨 老等民间头人在契约纠纷解决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苗族习惯法则是契约效力的后盾。  相似文献   

20.
王菊 《民族学刊》2012,3(4):83-87,96
叙事治疗是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它能充分尊重咨询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心理问题进行外化处理,把个人心理问题进行社会化处理,在全世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叙事疗法应用于灾区民众的心理疏导也应该是能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