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英国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首相》揭示了社会、两性和家庭等多重主题.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发现:一方面,男权文化使女主人公格兰科拉太太不得不将自我追求与这一特定文化之间的矛盾内化,并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精神上的压抑与矛盾;另一方面,受到当时涪大的女权运动影响,格兰科拉太太身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特征,特罗洛普赋予这个人物以两重性.同时,通过描述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格兰科拉太太从妥协到反抗、再从反抗到离场的人生旅程,为我们解读19世纪女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我们可以感知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情,这也正是作品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库切作为一个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流散作家,以超验他者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种族隔离制度给南非的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铁器时代》一书中,库切通过运用超验他者视角,不仅颠覆了由殖民主义所建构的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而且让卡伦太太讲述了白人和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走向衰落之时易地而处的困境.最终库切借超验他者视角下卡伦太太无声的涅槃,表达了一个有着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对正义与和平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有关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拉康的主体理论揭示了人在其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经历的两次"异化"。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通过对玛丽自童年开始一系列不幸经历的剖析,探究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对"镜像阶段"所形成的"理想自我"的追寻导致了玛丽主体意识的萎缩。拒绝接受"父亲之名"使她更脱离现实世界,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6.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百姓生活》2014,(5):70-70
爸爸哪里好我问两岁的儿子:“爸爸好不好?”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好。”我心里正美着呢,老婆也问儿子:“爸爸哪里好?”只见儿子看着我老婆说:“爸爸的老婆好!”玛丽太太因闯红灯上法庭。法官盯着她看,问:“玛丽太太,您以前在西区小学当老师?”“是的,你怎么知道?”法官笑了:“我曾是您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作者夏洛蒂由于母亲的缺失,渴求母爱的背景,对小说《简.爱》中出现的替代母亲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现实中的人和自然中母亲的意向。现实中的人有盖茨海德堡的里德太太和仆人白茜,劳渥德学校里的谭波尔小姐,桑菲尔德的菲尔费克斯太太以及沼屋的两姐妹黛安娜、玛丽。这些替代母亲们有的表现很糟,象里德太太,而其他的人则在不同的时期都给了简.爱不同层面的关爱。自然中母亲的意向包括月亮和自然,她们在简.爱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对她的人生做出了指引。  相似文献   

10.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饱受灾难,长期生活在白人的阴影里;赖特的<土生子>里的别格,通过别无选择的暴力行为让白人社会意识到了他的存在;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现了黑人民族自我再现的抗争,吹响了黑人争取民权运动的号角.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与美籍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都是当今风靡美国文坛的女作家。文章分别以严歌苓的《少女小渔》与拉希莉的《疾病解说者》为本,立足在拉康的镜像理论基础上透视这两部小说中小渔与达斯太太这两位女性在依赖东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异同。并由此镜像变化的异同透视出严歌苓与拉希莉在跨文化的书写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3.
西蒙娜&#183;德&#183;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剑南 《东方论坛》2011,(2):122-127
他者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实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持续造就了观念、共有知识和制度,造就了组织和机构,造就了阶级、政权、国家和政党,也造就了一切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者的存在是国际关系理论暗含的核心前提,国际关系学引入他者主义理论是重要的,但却仍然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6.
促进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是赛珍珠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抨击西方文明凌驾于中国“他者”之上的姿态,赛氏在其中国题材小说中采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构建西方人自我形象的手法。其后期作品《群芳亭》即以中国主人公吴太太的视角来解读夏小姐、安德雷两位西方传教士,典型体现了赛氏借“他者”之镜反观自身的创作手法,这对强势文化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崇的反思策略。  相似文献   

17.
凡喜爱彭斯诗歌的读者,或从事彭斯诗歌研究的专家学者,几乎无不知道诗人心中深深地热爱着的“高原玛丽”.甚至有人把彭斯与玛丽比之如但丁与贝特里奇,或彼特拉克与劳拉.彭斯为玛丽创作的诗歌,在玛丽生前,赞美玛丽,歌颂他们的爱情;玛丽死后,哀悼玛丽,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彭斯有关“高原玛丽”的诗篇,仅存四首.虽然屈指可数,但它们在彭斯诗歌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且深为读者所喜爱和赞赏.我们研究彭斯和彭斯有关“高原玛丽”的诗歌时,势必涉及彭斯与“高原玛丽”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原玛丽”其人.对于诗人这方面的情况,国外无  相似文献   

18.
《道连.葛雷的画像》这部非伦理化的唯美主义经典是一个精致的伦理文本,小说隐含着艺术作为生活的“他者”的伦理悖谬。时间是这种叙事伦理的原点,由此生发出他者的三重面相,最终,艺术与生活的伦理关系构成了文本叙事伦理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07年暑假出现的高考奇人张非为出发点,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支点,分析了张非失败的原因,并以点及面,谈讨了生活申无处不在的“魔镜”以及其对人认识自我的影响,重点剖析了拉康关于“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自我的虚幻性和异己性以及走出镜像的重要性的观点在现实生活或文艺作品种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真理与方法》中,语言被赋予一种实践的特征,它不是指称消极地反映世界,而是标志着和世界的实践关系并构成世界。语言是通过公共生活才得以可能的,语言的前提条件就是作为基础的一致性。一致性是固有存在的,而不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现代大众社会过分强调对专门化的崇拜,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的巨大差别以及社会权力的不均。我们的公共生活过于强调差异和争端、竞争和怀疑,而忽略了那种我们真正共同拥有和将我们联合在一起的一致性。只有沉思潜在于人类生活规范的深层次的一致性才能克服这些缺点,只有在解释学的语言图景中、在永不终止的平等对话中,人类生活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